春秋國君普遍稱「公」的歷史原因
——為什麼春秋各國的國君都被稱作某某公?
春秋時期,各國國君普遍都被稱作「某某公」,如《左傳》或《史記》等史書中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等。這其實並非他們的正式爵位,而是一種「尊稱」,實際上是一種僭越,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歷史和政治原因。下面我們來詳細分解一下:
一、周朝的正式爵位體系:五等爵
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封建制)。在建立之初,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親屬、功臣和先代貴族,這些人就成了周代最早的「諸侯」。這些諸侯國國君有高低不同的等級(爵位),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周代的五等爵位
1.公:最高爵位,通常授予前代帝王的後裔(如夏禹的後裔杞國、商湯的後裔宋國)或周王室的至親。如武王最早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由於周公實際上並不就封,而是留在中央輔佐周天子,實際首任魯國國君是周公的兒子伯禽,就成了侯爵)。
2.侯:爵位第二,也是最常見的爵位,一般被周王分封給重要的姬姓旁支宗親(如晉侯、衛侯)和功臣(如齊侯,姜子牙的後代)。
3.伯:爵位第三,一般授予有一定功績或地位稍低一些的貴族,如秦伯(秦國早期)、共伯等。
4.子:爵位第四,常授予一些較小的諸侯國國君或者先代貴族的後代,如楚子(楚國早期)、吳子、莒子等。
5.男:最低的爵位,授予範圍相對較窄,多是一些勢力微弱的小國國君,如許男等。
原本在周朝的爵位體系下,各諸侯國國君是嚴格按照爵位來享有相應的權力和地位,遵循周天子制定的禮樂制度。從正式爵位上看,其實擁有「公爵」的國君很少,但自春秋開始國君們卻被稱為「某某公」,變成最高的爵位「公」。
二、為什麼這些國君普遍被稱為「公」呢?
事實上,到了春秋周天子的權威日益衰落,禮崩樂壞。強大的諸侯國不再嚴格遵守周禮的規定,他們渴望在政治上有更高的聲望和更大的影響力,於是開始在稱謂上做文章,突破原有爵位限制,以「公」來自稱,這種僭越行為在當時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史書在記載時也沿用了這種「尊稱」,這便是史書上普遍稱他們為「公」在周朝正式爵位體系背景下的一個重要緣由。
(一)這主要源於以下幾個原因:
1.「公」是尊稱和通稱。在古代漢語中,「公」本身就是一個尊貴的敬稱,相當於「您」、「閣下」或「君主」。在記載歷史(如魯國史官所著的《春秋》)和日常交往中,為了表示對一國君主的尊敬,無論其實際爵位是「侯」、「伯」還是「子」,史官和列國都傾向於使用「公」這個最高級別的尊稱來稱呼他們。比如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在魯國,初期也為侯爵,但因周公旦特殊地位就被尊稱為「魯文公公」。這就像今天我們可能尊稱一位經理為「總」一樣。
2.魯國史書的視角——《春秋》的深遠影響。我們今天了解春秋歷史,最主要的史料是孔子編訂的《春秋》及其注釋《左傳》。這部史書是魯國的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