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親王為何會有高下之分?實際上,清代的親王可以分為四個檔次
清朝的親王制度,裡面門道深著。同是親王,有的家族幾百年風光不減,土地銀子堆成山,有的卻傳幾代就降級成小官。
清朝從努爾哈赤起,就搞八旗制度,旗主權力大,能管兵馬錢糧,還參與國政。
1636年,皇太極稱帝後,正式定下宗室分封,親王是頂尖爵位,可不是所有親王都一樣。
整個清朝到1912年亡國,一共封了36個親王,可他們的地位、待遇、傳承方式天差地別,主要分成四個檔次:鐵帽子旗主親王、功封鐵帽子非旗主親王、恩封鐵帽子親王,還有普通的和碩親王。
這分法是根據封爵來源、是否世襲罔替、掌不掌旗來定的。
世襲罔替就是鐵帽子,意思是爵位傳下去不降級,祖宗功勞後代享用;反之就是世襲遞降,每代降一等,傳著傳著就沒了王位。
第一檔是鐵帽子旗主親王,他們是清朝開國的骨幹,地位最高。
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極封了六個親王,全是旗主:禮親王代善管正紅旗,睿親王多爾袞管鑲白旗,鄭親王濟爾哈朗管鑲藍旗,豫親王多鐸管正白旗,肅親王豪格管正藍旗,成親王岳託管鑲紅旗。
後來成親王因為岳托得罪皇太極,1644年降成順承郡王,旗也調整了,但開頭這六個全是旗主親王。
那時,封親王和當旗主掛鉤,只有旗主才配得上和碩親王,非旗主頂多郡王。
努爾哈赤時代遺留下八王共治的傳統,這些旗主親王不光領兵,還能議政,皇帝想幹啥他們能插手,皇太極想壓他們權力,用各種辦法,可一直沒徹底辦到。
因為旗主握著一旗實權,皇帝對旗內事插不上手。康熙前,這些親王牛得很,議政王大臣會議能左右大局。
從1660年代起,為解決旗主尾大不掉的問題,把成年皇子分到下五旗,給他們撥佐領,皇子成新領主,旗主權力被稀釋。
1722年雍正上台後,繼續壓,乾隆1735年繼位時,旗主親王已沒法翻天,但旗主名頭還在,政治地位比別人高。
經濟上,他們占的莊園牧場多,禮親王家有300多萬畝地,年租銀子好幾萬兩,遠超別人。
不過,這裡面有個特例,睿親王多爾袞。1644年他帶兵入關,立大功,當攝政王,順治小時候他掌實權。
可1650年他死後,順治1651年親政,追削他爵位,除宗籍,還掘墓鞭屍,把他正白旗劃到上三旗,皇帝直管。從那起,睿王一脈丟了旗主。
1778年,乾隆給多爾袞平反,恢復睿親王爵,准世襲罔替,但旗主沒還回去。所以從乾隆朝起,睿親王地位比其他旗主親王低一截,雖是鐵帽子,可沒旗權。
第二檔是功封鐵帽子非旗主親王,這幫人也是鐵帽子,世襲罔替,但沒旗主身份,地位次一等。清朝鐵帽子親王總共10個,開國六個減去成親王降級剩五個,外加莊親王碩塞。
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1645年順治二年封承澤郡王,1649年隨多鐸打仗有功升親王,1651年正式和碩莊親王。
乾隆1778年定鐵帽子時,認為皇太極一支得占兩席,碩塞沾光,列為開國功臣。
可八旗旗主早在努爾哈赤1615年左右就定下,莊親王再功高也擠不進去,沒旗權,地位就低於旗主那幫。
恢復後的睿親王也算這檔,乾隆後,睿王后代基本沒啥政治角色,很多人連名字都記不住。可比普通親王強,在朝班排序上,睿親王排八旗左翼第一,禮親王排右翼第一,皇帝還認開國功績。
經濟上,這檔親王莊園不如旗主多,但歲俸一萬兩銀、一萬斛米,還算闊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