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是宰相,晚上做和尚,他死後朱棣哭著為其刻碑!

2025-11-12     花峰婉     反饋
2/4
這還不算,把皇叔困在北平不是朱允炆的最終目的,他已經派出一員大將,率三十萬大軍,整裝待發,打算給皇叔,來個痛快。

朱棣要怎麼靠八百勇士,抗衡三十萬大軍呢,他又是怎麼逆風翻盤奪下皇位的呢?

整個過程非常精彩,靖難之役的軍事部分,咱們留到之後用朱棣的視角細講,這期先把姚廣孝的部分講完。

朱棣決定起兵當天,正在八百勇士們面前慷慨激昂地演講呢,突然颳起了大風,屋頂的瓦片哐當掉地上碎了,這太不吉利啊。

姚廣孝馬上站出來說了,聽說:飛龍在天,風雨必相隨,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啊,說明咱朱棣老闆是真龍!還說瓦片都掉了,說明我們該換金屋頂嘍!此話一出,迅速穩定了軍心。

老紀小時候如果一不小心摔個碗,我媽會趕緊喊歲歲平安,是不是就是跟姚廣孝學的啊?

朱棣於是正式踏上了造反之路,可不對呀,不是正義必勝嗎?公然對抗當朝天子,自己的小侄子,不夠正義吧?

一場優秀的篡位,離不開一個「正義」的頂層設計,不然,輕則軍心不穩,全軍陷入一種「以下犯上」「弒君作亂」的消極作戰情緒里,重則給後世子孫開個壞頭,引得後世幾百年,子孫紛紛效仿作亂,不得安寧。

作為靖難的總策劃,姚廣孝幫助朱棣從老朱家的祖訓里,找到了一條無懈可擊的正義理由。

朱元璋活著時曾說過:如果朝內有大奸大惡,親王可以整飭軍隊,為天子討平奸惡!

於是朱棣發動的這場戰役成為「奉祖訓、清君側」的正義之戰,號為「靖難之師」。

靖的意思是平息、掃除,難指禍亂,意思是我們是一支為平息禍亂而生的正義之師。

那誰是禍亂啊?誘導朱允炆迫害藩王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唄。

朱棣發表檄文,廣而告之,說朱允炆在齊泰、黃子澄的慫恿下,失德亂政。而正義的化身,我,要為兄弟報仇,剷除奸惡!

口號雖然喊得響,可雙方實力畢竟相差太過懸殊,在和朝廷對抗的三年里,雖然朱棣憑藉過人的軍事才能,多有勝仗,但是因為己方人數太少,往往旋得旋失,好不容易打下一座城池,一轉身就又被奪了回去,長期占據的不過北平、永平、保定三城。

姚廣孝於是做出一個重要決策,不攻城掠地了,掠了也守不住,不如咱們直取南京吧!

「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明史·列傳·卷三十三》

姚廣孝說了,這場靖難之役,實際上是你們老朱家叔侄倆的皇位之爭,和廣大人民群眾和文武百官的利益其實不掛鉤。

所以一旦咱們攻下南京,文武百官自然會望風投降,大業可成。

朱棣接受了這一戰略計劃,從北平起兵,不據城池、不戀廝殺、避強擊弱,一路南下,兵臨南京。

朱允炆麾下大將李景隆、谷王朱橞打開城門,把朱棣迎進了城,徐達的長子、朱棣的大舅哥徐輝祖拚命抵抗,沒擋住。

「而是時谷王橞、李景隆已開門納燕師,輝祖等力戰,敗績。」

——《明通鑑》

朱允炆眼看大勢已去,放火燒了皇宮,從地道跑了。

馬皇后在宮中被燒死,屍體被宦官抬出。朱棣謊稱燒死的就是朱允炆本人,抱著馬皇后的屍體痛哭流涕,說傻孩子,叔叔是來幫你剷除奸臣的,你何至於自焚啊!

大臣們秒懂,朱棣表達的意思很明確了,你們的皇帝朱允炆這就算燒死了啊,後面該怎麼辦你們自己看著辦!

果然如姚廣孝所料,大多數文武百官不在乎換個老闆,在乎的紛紛以死抗議,有什麼用呢?歷史的解釋權已經在朱棣手中了,後世不會記得他們忠勇的以死報國,只會記得靖難之役是一場為了大明百姓發動的正義之戰。

比如萬曆年間的《承運傳》吧,靖難之役就被描述成了大明王朝的中興之戰。

第二天一早,在群臣的極力勸諫下,朱棣「委屈」地說了,我本無心皇位,可宗室、大臣再三勸諫,我只好登基啦!

朱棣以天子之禮安葬了朱允炆,當然實際是馬皇后。

在祭天祝文中朱棣說了,朱允炆這孩子,「崇信奸回,委政近侍,更改祖憲,伐害諸王」是自絕於宗廟,羞愧的自焚了。

朱棣還下令恢復以前被朱允炆流放的弟弟們的爵位,令眾人以原爵位返回封地。

當然了,也少不了要對敵人們大開殺戒,先是朱允炆的智囊齊泰、黃子澄,誅其全家。然後到了方孝孺了。

對於方孝孺,朱棣原本是想網開一面的,因為他南下南京時,姚廣孝囑咐過他,說城破以後,希望您不要殺方孝孺,他是天下讀書人的代表,殺了他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就絕了。

「城下之曰,彼必不降,幸勿殺。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明通鑑》

朱棣答應了,找來方孝孺讓他替自己起草詔書,方孝孺穿著孝服哭著前來。

「上頜之。然素重孝孺名,召至,使草詔。孝孺衰絰入,悲慟聲徹殿陛。」

——《明通鑑》

朱棣說先生別太難過,我不過是效仿周公,想輔佐成王來著。

周公是武王姬發的弟弟,在哥哥姬發死後,周公輔佐年幼的侄子周成王治理天下。

方孝孺說,您是周公,那請問成王在哪呢?朱棣說,成王自焚了啊。

方孝孺說那成王沒兒子嗎?朱棣說他兒子太小了。

方孝孺說那成王沒弟弟嗎?朱棣想了一會兒說了,這是我的家事,就不勞先生費心了,現在你得幫我寫詔書了。

方孝孺把筆一丟,堅持不寫。

朱棣說你不寫我誅你九族啊!

方孝孺說,誅十族我也不寫!方孝孺就此下線。

有仇的得報仇,有功的得賞賜啊。

朱棣說了,姚廣孝雖然沒有上戰場,可奪天下,他出力最多,論功勞第一名。

「道衍(姚廣孝)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明史》

永樂二年,朱棣又頒布御敕,說姚廣孝有運籌帷幄之功,今立太子,需要人輔導,雖然你愛悠閒、喜歡遊樂,對這些功名利祿也不在乎,不過還是要為難為難你,幫幫太子。

「爾與有帷幄之謀,今立儲官須求輔導,固知樂於優遊無心榮顯,尚宜勉強以副朕懷」

——《明史》

姚廣孝被擢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輔導東宮。

三公指的是太師、太傅、太保,大體相當於皇帝的老師和顧問,少師也就是太子的老師,屬於三孤之一,不管三公三孤,都是莫大的榮耀。

不僅如此,朱棣還恢復了他的俗家姓氏,給他賜名廣孝。為了把姚廣孝留在身邊,朱棣命他蓄髮,還給姚廣孝送去了兩名漂亮宮女。

姚廣孝當然拒絕了,還把朱棣賞給他的金帛,散發給宗族鄉友。姚廣孝還堅持「冠帶而朝,退仍緇衣」天亮換上朝服,治國平天下,晚上穿上僧袍,一盞青燈頌佛經。
呂純弘 • 133K次觀看
呂純弘 • 12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4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