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能突圍,明瑞為何選擇以身殉國?沒法子只有死才是最好結局

2025-07-08     花峰婉     反饋
1/3
完全能突圍,明瑞為何選擇以身殉國?沒法子只有死才是最好結局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初十日,一等誠嘉毅勇公富察·明瑞敗死於緬甸小孟育。乾隆帝接到前線奏報,當在二月底,噩耗傳至京師時,舉朝震驚,無不為明瑞殉國深感惋惜。

乾隆一朝富察氏家族不產草包,人們也不禁要問,明瑞之死原因為何?是他不懂用兵還是逞匹夫之勇?明明可以突圍為何要以身殉國?

從明瑞的平生經歷來看,無論是坐鎮新疆、平定回民起義亦或是征戰緬甸,都可謂是智勇兼備、文武雙全。尤其是乾隆三十二年九月至三十三年正月征緬期間,他僅帶領12000餘人,卻能轉戰數千里,迎戰數倍於己的緬軍,一勝於蠻結,二勝於蠻化,巧過天生橋,勇猛擊強敵。

著名史學家趙翼,對明瑞有一段至公至允的評價:

「方明將軍之自緬退師也,賊隨處可調兵,而我無後繼,賊隨處可取糧,而我無續運,賊以一象馱一炮,而我則兵械火具日少一日。當戰苦時,槍炮聲如百萬爆竹同時迸裂,對面不聞人語也。然六十餘日未嘗一敗,其中又有蠻化之大捷。」

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中,也盛讚明瑞之智勇:

「將士用命,雖窮蹙至此,無一人不用力,則賊知所畏,而後來者易於接辦。此其謀國之深猷,尤非慷慨赴死者所可同日而語。」

由此可見,明瑞不是無能之將,征緬之敗也不能歸咎於他。但是打了敗仗,總要找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於是,乾隆以及諸多大臣,將罪魁禍首鎖定在一個人的身上,他就是北路主將——額勒登額。

故《清史稿》《聖武記》以及《嘯亭雜錄》等較為權威的史料,都將明瑞之死,歸結於額勒登額隔岸觀火,不出兵援救之故。

乾隆在二月二十八日下發的諭旨中明確指出額勒登額的大罪,即「額勒登額喪盡天良,有心貽誤,其罪可勝誅乎?」

御史近來關注了一位優秀歷史領域的作者,他撰寫了一篇優質的文章,也是將明瑞殉國的原因歸結於額勒登額不援。御史也是看了他的文章之後,才撰寫此文的。然觀點可能略有出入。

額勒登額實屬庸才

額勒登額不發兵救援導致明瑞殉國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夠深刻。當時北路的總兵力只有8000餘人,如果及時接應明瑞,那麼兩軍匯合也不過2萬餘人,只能認為會從一定程度上減輕明瑞的壓力。

而緬軍當時可以說是集結各路重兵,人數多達五萬餘人,額勒登額即便出援,清軍在兵力上仍處劣勢,且明瑞部的清軍數次深入敵境,早已是檣櫓之末,戰鬥力大打折扣。

按照清代的軍規,主將被圍,副將或友軍不援,屬於性質極其惡劣的行為,所面臨的後果也是致命的。額勒登額久在軍中,不可能不知道軍法的厲害。

當他得知明瑞受困時,起初是想發兵援救的,可後來還是按兵不動。這是因為在此前的老官屯一戰中,額勒登額吃盡了苦頭。當時他隨其兄參贊大臣額爾景額率北路軍,於乾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抵達老官屯,緬軍堅守不出,清軍屢攻不克,主將額爾景額因此鬱悶至死。

這之後,乾隆才下令授額勒登額為北路軍主將。吃了這次虧,讓額勒登額對緬軍懼怕萬分,所以乾隆幾次催促進兵,他都無動於衷。明瑞被困之後,額勒登額猶豫不決,導致了明瑞所部陷入絕境。

就這麼一個庸才,即使與明瑞會兵一處,也不可能發揮多大的作用,也難以扭轉兵敗的局面。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明瑞部的人員傷亡可能少一些。

乾隆執政的初中期,非是盲目自大、諱過為功的偏執帝王,他在軍事方面的天賦較之其祖、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明瑞敗死一事上,他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那就是過於輕敵。他在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批示雲南巡撫鄂寧的奏疏上公開承認錯誤,「去歲朕及爾等,皆失於輕敵」,「即朕亦如此想,此即輕敵之處,又豈料滇兵之懦弱如此乎」。

乾隆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低估了緬軍的力量,以至輕敵冒進,這種看法,顯然比僅僅歸罪於額勒登額的遲延更接近事實,也更為深刻。

然而,明瑞不願突圍的真正原因顯然又不在此,明瑞之死,有各種原因,輕敵固然是一方面,但根本原因,不是其他文武官員,也不是額勒登額,問題還是出在乾隆的身上。

乾隆此前的兩道上諭沒有給明瑞留下任何的餘地

明瑞能不能突圍呢?答案是肯定的,當危急之時,像總兵哈國興、長清,以及大批副將、參將、游擊等滿漢官兵,都能突圍返歸,連雲南迤東道錢受谷,軍機司官馮光熊等人,也能安全到達後方,明瑞英勇善戰又是主將,沒道理突不出重圍的。唯一的解釋就是明瑞不願突圍,或者說是不敢突圍。

原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中有說法,認為明瑞殉國的原因是:「非不能自拔出,蓋以阿瓦未平,懼無以返命。上亦有全師出之旨,而路阻不能達,遙望闕庭,進敗維谷,故彷徨輾轉,決計以身殉。」

乾隆也在上諭中指出:

「迨乎屢冒鋒鏑,履險如夷,遂不惜捐軀臨陣。蓋其秉志堅貞,先有自誓百折不回者,否則文員在軍,如錢受谷、馮光熊等,尚能隨隊旋歸,並無擾阻,況以將軍統率大眾,更何難回至宛頂哉!」

乾隆恩寵富察氏家族不假,可是他又是一個有功必賞、有過必罰的皇帝,論出身一征金川的首席軍機大臣訥親何等高貴,他還不是死在乾隆的威權之下。明瑞了解親姑父乾隆的手段,此次征緬,只能成功否則便成仁。

明瑞為何會抱著必死之心呢?這與乾隆此前發布的兩道上諭不無關係。

第一道發於乾隆三十二年三月初一日,乾隆下諭,授明瑞為雲貴總督,經理征緬軍務,又從各地徵調官兵,撥給帑銀,準備大舉征緬。上諭的內容比較長,御史只摘其重要部分:

「我兵進剿緬甸,現在廣集兵糧,期以秋冬大舉,自必勢如破竹,迅奏朕功,使西南邊境永寧,為一勞永逸之計。」

「將來平定以後,自難設立郡縣,同於內地,即欲如新疆回部,留駐大臣坐鎮彈壓……而既經剿滅,其土地人民,皆我幅隕赤子,亦不可不為撫靖,俾共享太平之福。」

第二道上諭發布於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乾隆是根據前線進展情況,諭令軍機處的,內容同樣也較長,摘其重要部分錄之:

「若我兵直抵阿瓦,攻克其城,即當戮其逆酋,剿其凶黨,大示懲創,並就其地界,酌量分置土司,以永靖蠻服。」

乾隆這兩道上諭信息量很足,中心思想也很明確,此次發兵征緬,不是要宣揚天朝軍威,也不是要教訓緬甸,而是要將緬甸納入大清的版圖。

為此,乾隆在諭旨中提出五點要求:

一是要將緬甸全部征服,打下首都阿瓦,犁其巢穴;

二是將緬王懵駁擒獲獻於午門斬殺;

三是剿其凶黨,盡殲醜類,將緬甸的高官大員全部斬盡殺絕;

四是消滅緬甸,將其併入大清,分置土司,將其分割成若干的小部分便於管理;

五是不接受緬王投降,要的就是將其族人滅盡。

緬甸究竟犯下了什麼滔天大罪,乾隆何以如此打動干戈,非置緬甸於死地呢?

緬甸之戰其實原因並不複雜,最初只是雙方土司之間的爭鬥,規模也不大,乾隆開始也沒有非滅緬甸之心,緬甸也不敢公然向大清發難。說到底就是邊境上的一些小摩擦和小衝突,絕對沒有到你死我亡的地步。

雙方還曾坐下來談過,緬方的態度也很誠懇,表示願意「乞降」,但是要求將蠻暮、新街作為中緬的貿易地。這個要求按說也不過分,乾隆完全可以接受,以達到息兵止戰,穩定邊境的大局。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48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1K次觀看
呂純弘 • 14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管輝若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20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管輝若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管輝若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29K次觀看
呂純弘 • 22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3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