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中期,正值大清國力鼎盛,作為最高統治者的乾隆可能有點飄,他仗著強大的國力和軍力,不接受緬王乞降,而是想把緬甸併入大清。所以征緬之戰不是一場正義的戰爭,也註定不會取得勝利。
緬王懵駁得知乾隆的戰略意圖之後,決心一戰到底,道理很簡單,對於清王朝來說,即便戰敗也不會失去什麼,而緬甸要是戰敗,則是萬劫不復。
懵駁也算是一條漢子,他繼承了前緬王的寶貴遺產,論國力也是最強之時,擁有大批猛將和彪悍士兵。在民族存亡之際,豈能仍人宰割?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懵駁是集全國之力抗擊清軍,他們人心團結,糧草充足,彈藥豐富,武器先進,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占;反觀清軍,則是水土不服、供應中斷,以至最後彈盡糧絕,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無。
明瑞作為主將,堅決執行乾隆制定的戰略,不取阿瓦、不臣服全緬,不擒獲懵駁他是不能收兵回朝的。
明瑞對乾隆的脾氣相當了解,而且也有過切身的體會。兩年前,他任伊犁將軍時,烏什維吾爾族人民發動起義,反對當地的辦事大臣、副都統素誠的殘暴壓迫。明瑞親自帶兵鎮壓,歷經半年才將起義平息。
但是乾隆卻因明瑞未遵旨將俘獲的2000餘人盡行斬首而大發雷霆,連下幾道上諭嚴厲訓斥明瑞,並革去了明瑞伊犁將軍之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