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最刻薄的皇帝,不仁不義、不忠不孝,至今仍被奉為千古仁君!
做一個好人,和做一個好皇帝,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生性純良如晉惠帝,哭著對死去的嵇康之子說——此嵇侍中血,勿去也!但就是這麼一個對死人都感念的好人,還對災民餓死一事說過何不食肉糜?
因為晉惠帝他是真傻!
所以傻子可以做好人,卻做不了好皇帝;相反壞人未必不能做好皇帝,只要他人不傻!
那天,被二十多年的學生一紙詔書,接去朝廷議事。中途卻被丟在長安東市腰斬,臨死都沒來得及脫辦公朝服的晁錯,才明白什麼叫伴君如伴虎、情誼如紙薄。
這樣的慘狀,卻早就被晁錯的老爹看得一清二楚。
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 ——《漢書》
秦國統一天下,秦朝卻二世而亡,讓後來者項羽、劉邦都很忌諱。
項羽是要做「西楚霸王」,你們認我當老大就行了,我不當你們的皇帝。
劉邦更進一步推行郡國並舉,朝廷只直轄15個郡,剩下42個郡全給諸侯王管理,這就造成了文景時期地方強而中央弱的情況。
所以晁錯帶著他的「削藩之策」,登上了歷史舞台。漢景帝對此非常贊同,他對晁錯委以重任,大打師徒情誼牌,一個勁鼓勵老師放手去干。
晁錯風光無限時,他遠在穎川(許昌)的老爹聞訊來了,對晁錯苦口婆心道:「皇帝才剛登基,你就由著他的意思削弱諸侯、離人骨肉。這樣會讓多少人恨你,你為什麼要幹這種事」?
晁錯卻對老爹說法不以為然,他不怕那些諸侯,因為他覺得他和漢景帝亦師亦友,有皇帝在他晁錯就不怕得罪任何人。
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 ——《漢書》
晁錯很硬氣:「非這樣干不可。不削藩,諸侯就不知道尊奉天子,國家社稷就得不到安寧」!
他認為,削藩是他的政治主張;景帝是他的學生;他屬於是理想與現實完美融合。
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 ——《漢書》
晁父卻不信這一套,他明白沒出事你好我好,出了事你就是你。誰削藩,人家恨得就是削藩的人!
所以晁父氣急:「你這樣削藩下去,劉家天下是安寧了,我晁家遲早滿門被滅。我就當沒你這個兒子,現在就給你準備後事去」!
晁錯父子不歡而散,晁錯認為老爹太不懂形勢了。天下安定數十年,朝廷與諸侯王的矛盾不可調和,這正是自己名垂青史的好機會。
所以晁錯對削藩一事,堪稱盡心盡力,漢景帝也樂見其成,放任晁錯削藩。
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漢書》
結果吳王劉濞,聯合楚國等七國一起造反,軍力甚至遠超中樞兵馬,史稱「七國之亂」。
說起來「七國之亂」,和景帝本人也有直接關係。
在劉啟還是太子時候,吳王世子來長安做客,兩人一塊下六博棋,棋盤上兩個孩童之間的爭鬥。性格暴躁的劉啟,直接舉起棋盤,把吳王世子活生生砸死了。
此番又來削藩,吳王劉濞新仇舊恨,直接給朝廷來了波大的。漢景帝見七國齊反,一時間也慌了,怎麼把自己摘出去是關鍵。
有人給他出注意,主張削藩的是晁錯,陛下只是錯聽了佞臣之語。七國不是要「清君側」,我們先把晁錯清了,他們不就沒理由造反了?
漢景帝一聽要殺老師,這傳出去可不是小事,思索半天想出來個好名頭——吾不愛一人而謝天下!
也就是不是我想殺老師,是老師活著天下人就活不了,師再大也沒天大。
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漢書》
名分上的問題解決後,漢景帝沒有絲毫猶豫,直接判處晁錯腰斬極刑。殺人的方式很多種,晁錯心愛的弟子,給他選了最痛苦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