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很少拍元朝歷史劇?不是不想拍,而是確實不能拍

2025-07-01     花峰婉     反饋
1/3
中國為什麼很少拍元朝歷史劇?不是不想拍,而是確實不能拍

《——【·前言·】——》

元朝,大元大蒙古國,成吉思汗的開天闢地,忽必烈的鋒芒崛起,卻總被影視劇避而不談。成吉思汗的名字耳熟能詳,忽必烈的威名也不弱,但螢幕上的他們呢?

幾乎看不到。背後的原因,是複雜還是畏難?難道元朝的歷史真的如此「不可觸碰」?

從矛盾高潮開始:蒙古鐵騎的血雨腥風

1260年的春天,忽必烈剛剛經歷了一場兵變,手握中原,心中卻是不安。蒙古貴族阿里不哥在漠北的草原上集結兵力,喊出了「正統繼承人」的口號。

兩人之間的大戰如同蒙古草原上風暴般醞釀,勢不可擋。忽必烈眼中燃起的不是自信,而是隱忍的憤怒。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爭鬥,而是對整個蒙古帝國繼承權的生死之戰。

漠北的草原上,阿里不哥身披戰甲,坐在馬背上,眼中儘是寒光。忽必烈的詔書不被他接受,他召集部落首領,喊出「要為正統而戰」的口號。

誰是大蒙古國真正的繼承人,草原子民們一片茫然。蒙古貴族們或隨忽必烈,或隨阿里不哥,各自為未來的利益而戰。

忽必烈一邊穩住漢地局勢,一邊北上討伐阿里不哥。

為何不拍元朝?背後的真實原因

元朝歷史劇的缺席絕非偶然。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統治的朝代,而當時的蒙古政權和漢地文化之間的矛盾顯得異常敏感。

忽必烈雖然推行漢化政策,試圖穩定中原,但對漢人而言,這個時期是充滿壓迫和不平的。蒙古貴族的特權、漢人地位的降低,都使得這個朝代變得難以描繪。

元朝的史料不僅少,還十分破碎。大部分是用蒙文或漢文寫成,但由於多次戰亂,很多史料早已丟失。

留下的材料中,不同的漢譯版本對元朝的理解也不盡相同。製作歷史劇的難度驟然加大。

市場因素也占了很大原因。觀眾對元朝的歷史並不熟悉,文化背景差異明顯。

相比熟悉的漢、唐、明等朝代,元朝顯得陌生。影視作品的投資方也不願冒險投入高成本拍攝可能反響平淡的作品。

時間回到1206年。金泰和六年,鐵木真被推舉為「成吉思汗」,蒙古草原上的戰火也隨著他的名號而熄滅。

蒙古的部落從此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成吉思汗的名字如同草原上的風暴一般傳播開來。蒙古帝國建立,國號大蒙古國。

成吉思汗並不是一個天生的霸主。他年輕時的每一場戰爭都充滿了血腥和背叛。在鐵木真成為成吉思汗之前,他的部族曾被金朝統治,他的家庭曾受盡欺凌。

成吉思汗用鐵血的手段將蒙古各部落統一,這才讓他有了站在草原之巔的資本。

成吉思汗之後,蒙古的戰火不曾停歇。1218年,西遼被蒙古軍滅掉。成吉思汗發動西征,一路擊敗花剌子模,一直到東歐的伏爾加河流域。蒙古鐵騎的威名震撼世界,同時也帶來了無數人口和財富的毀滅。

在那個時代,蒙古的擴張速度如同草原上的風暴,席捲了中亞、東歐和整個亞洲大陸。

忽必烈的漢化政策與元朝的內憂外患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將國號改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他推行漢化,設立中書省,採用漢法,吸納漢族文化。這些做法一方面拉近了中原漢族百姓與蒙古統治者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引發了蒙古貴族的強烈不滿。

阿里不哥的叛亂,就是對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不滿。在蒙古貴族看來,忽必烈違背了成吉思汗的傳統,削弱了蒙古人對帝國的掌控力。因此,阿里不哥決意反叛,帶領大批蒙古部落與忽必烈對峙。而忽必烈也不甘示弱,他不願看到帝國陷入分裂,誓要將叛軍鎮壓下去。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21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36K次觀看
管輝若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40K次觀看
呂純弘 • 125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管輝若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20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管輝若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29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管輝若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20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77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