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千年巨變。從權力的象徵到農田。時至今日,「阿房」的現狀是怎麼樣的呢?從當 年萬人唾棄的爛尾樓到今天的世界奇蹟,阿房宮究竟發生了怎麼的變化?這其中又有什麼故事呢?
提起秦始皇,許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暴君」而不是值得稱頌的千古一帝。於是阿房宮這樣勞民傷財的建築就自然成為眾矢之的,被視為秦始皇暴政的不二象徵。於是項羽一攻入咸陽就選擇火燒阿房宮,但是拋開當年的歷史濾鏡,不可否認,阿房宮和長城一樣都是宏偉的建築,即使阿房宮沒能像長城一樣成為世界第七大奇蹟。
歷史總會肯定它的宏大,近年來阿房宮也被稱為世界奇蹟,似乎能與長城齊名。
這樣變化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它的建設規模空前絕後。據史書記載,這座皇家宮殿的建設的總占地約15萬平方千米。而今天還能看到的是「阿房前殿」,僅作為這座宮殿的開始就東西長1 270 米、南北寬426 米,面積達541 020 平方千米,而且宮殿牆壁的高度最低是12 米。東起趙家堡、聚駕莊,西至大古城和小古城,覆蓋了大半個咸陽。《史記·秦始皇本紀》關於阿房宮前殿的記載是這樣描述的「乃營建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也佐證了這一點。這樣宏偉的規模,似乎也在冥冥之中註定了我們和秦始皇一樣,關於阿房宮的美好暢想最終只限於圖紙。
其次就是它非常奢華。雖然當年的基礎已經蕩然無存但是從出土的斷壁殘垣中我們似乎還能窺見一二。僅屋檐上最小的走獸就有50厘米,其大小是尋常走獸的4—5倍。
然後就是它豐富的歷史淵源。前段時間,隨著電視劇《羋月傳》的熱播,又帶火了一波「秦朝歷史研究熱」。由於劇迷們都是用「放大鏡」看劇,所以很快就有人發現羋月的名字中暗藏玄機。原來,「羋月」二字的筆畫完全吻合之前兵馬俑上的殘字「羋月」和阿房宮筒瓦上「羋月」的樣式,而且更像是這二者的合體陶文。
由此,大家紛紛大膽推測兵馬俑、阿房宮的主人就是熱播劇的女主角—羋月。難道劇迷在不經意間發現了考古團隊多年來沒有發現的蛛絲馬跡嗎?羋月和這座舉世聞名的宮殿有什麼聯繫呢?秦始皇也是為了紀念這位歷史上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女皇而建的阿房宮嗎?
事實證明,非也。隨著熱度的高漲,負責的考古人員第一時間選擇回應稱:「目前尚未在阿房宮遺址內發現寫有「羋月」的合體陶文。阿房宮到底為何所建呢?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給出了非常清晰的答案。
一是秦始皇認為都城咸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不能展現王權。二是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享樂的需求所以要集天下的建築之長,而為自己建造一座前無古人新宮,而這,就是阿房宮的由來。
遺憾的是,雖然劇迷們沒能為自己心中的羋月續寫更加宏大的歷史影響力,但是毫無疑問,因為這一次久違的熱度阿房宮又一次回到了大眾的視野,同時也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力。人們開始注意到這座宮殿背後的魅力,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把它當做「燒之而後快」的罪惡之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羋月傳之前,就有一些嗅到商機的開發商復刻了這座豪華的宮殿,希望像橫店的「故宮」一樣來吸引遊客。這些開發商圓了秦始皇的美夢,把阿房宮建了起來。因為某些不可抗力因素,阿房宮最終也難逃被拆除的命運。所以,對我們來說,阿房宮終究是一片尚未建造的地基。
杜牧的「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雖然不是史實,但是其《阿房宮賦》中最後的:「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究竟怎樣才能保護好我們的古建築?而不是「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從而可以留給後代一筆珍貴的歷史財富,而不是簡單地復刻一座阿房宮來顛倒歷史,是我們現在該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