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施工時間太短
秦朝二世而亡,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在不充裕的時間裡。阿房宮還在修建中兩次停工,也就是說這個浩大的工程前後修建的時間不足三年。也許這在現在看來不算什麼,但是在當時條件下,要讓70萬名勞役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建造起一座規模如此龐大的宮殿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3.文人的筆墨渲染
在唐朝詩人杜牧的筆下,阿房宮已經變為項羽火炬下的灰燼了。於是受其主觀的影響,阿房宮在中國人的課本和主觀想像中被燃燒了無數次。就像斷臂美神維納斯帶來的殘缺美。也許,一場三個月不滅的大火,才讓這座宮殿聞名於世,並不斷在人們的記憶中重建。而正是因為毀滅的缺憾才讓世人永遠地記住了它。
綜上所述:阿房宮並沒有被火燒的痕跡!既然阿房宮沒有完全建成,那如今的阿房宮究竟是什麼呢?作為最大的爛尾工程它為何能留存到今天呢?那是因為在歷朝歷代中他仍不斷被記起,並被不斷「復刻」。
在漢朝時,「阿房」一帶因為風景秀麗而被改造成了皇家園林。
隋末,唐太宗李世民入關時,又因為「阿房」牆壁巨厚,而且地形有利於防禦而曾經屯兵阿城。後來,李氏父子奪權成功後因「阿房」抵近長安,軍事位置有利,而慢慢演變為屯兵的地方。
而直到宋代,「阿房」才被夷為平地,改造成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