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宣德元年),朱高煦在樂安州正式起兵造反。他以為他爹當年能「靖難」,他也能「靖難」。
但他算錯了一件事。他侄子朱瞻基,既有他爹(朱高熾)的仁厚,更有他爺爺(朱棣)的狠辣。
朱瞻基「神機內斷」,學著朱棣的樣,「親督六師」御駕親征。
朱高煦慌了。他本想圍攻濟南,結果大軍壓境,他立刻慫了,「困守孤城,束身就縛」(乖乖投降)。
史書評價他「外多夸詐,內實怯懦」,就是個「嘴炮王者」。
朱瞻基把他押回北京。本想留他一命,結果朱高煦「桀驁不臣」的臭脾氣不改,非要在監獄裡「伸一足」,把皇帝絆倒。
這一絆,徹底點燃了朱瞻基心中積壓了20多年的怒火,也點燃了那口銅缸下的木炭,最終導致了朱高煦本人和他9個兒子的滅門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