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怎麼都想不到,死後才2年,親手栽培的兒子被最疼愛孫子燒死
要說這大明朝的開國皇帝,一個比一個猛。朱元璋是「開局一個碗」,朱棣(明成祖)則是「開局一個藩王」,直接把侄子的皇位給「靖難」了。
朱棣這輩子,「馬上得天下」,殺伐決斷,算得上是一代雄主。可他大概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家這皇位傳得有多「燙手」。
他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剛駕崩,屁股底下的龍椅還沒涼透。僅僅兩年後,也就是1426年(宣德元年),他親手栽培、最像他的那個兒子朱高煦,就被他最疼愛的那個孫子朱瞻基,用一口大銅缸給活活「烤」死了。
這爺兒仨的恩怨,得從根兒上扒。
銅缸燃炭:侄子「烤」死親二叔
咱先把時間快進到1426年,北京。
這時候,皇帝是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他剛登基一年,他親二叔——漢王朱高煦——就造反了。
可惜朱高煦的造反,「雷聲大、雨點小」,沒撲騰幾天,就被御駕親征的侄子朱瞻基給拿下了。
朱瞻基念及親情,沒立刻殺他,只是把他廢為庶人,關在了皇城內的「逍遙城」里。
好吃好喝供著,你老實待著就完了。可這朱高煦,「作死」的基因是刻在骨子裡的。
有一天,朱瞻基「仁慈心」大發,想去看看這位曾經戰功赫赫的二叔。結果,朱高煦「仍不思悔改」,非但沒跪地求饒,還乾了件讓所有人驚掉下巴的事。
他趁朱瞻基不注意,「伸腳將明宣宗絆倒」。
您想啊,一個九五之尊,被一個階下囚,用腳給絆了個狗吃屎。
這下朱瞻基「大怒」。
「你不是能耐嗎?不是有勁兒嗎?」
朱瞻基當場下令,讓幾個大力士抬來一口宮裡用的大銅缸,直接把朱高煦扣在了底下。
(有野史說朱高煦「臂力過人」,頂著缸亂跑,但資料顯示,絆倒皇帝是導火索。)
扣住還不算完,朱瞻基的狠勁兒上來了。他命令力士往銅缸周圍堆滿木炭,然後,點火!
「命令力士用銅缸燃炭將朱高煦烤死」。
一代悍將朱高煦,就這麼活活被親侄子「烤」死在了銅缸里。電視劇《大明風華》里,朱瞻基最後只說了四個字:「灰飛煙滅」。
這還沒完。朱瞻基殺紅了眼,回頭下令,將朱高煦的正妻,以及他所有的9個兒子(九個兒子),「全被殺」。
這叫斬草除根。
「勉之,世子多疾」:朱棣埋下的禍根
要問朱瞻基為啥這麼狠?這把火,根兒在朱棣那兒。
這事必須倒回「靖難之役」。朱棣造反,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活,他帶了倆兒子一起。
大兒子朱高熾(後來的明仁宗)。這位是「世子」,人是挺「仁厚」,但「體態肥胖」,「世子多疾」,是個藥罐子。朱棣去前線打仗,他就負責「留守北平」。
別看他病懨懨,守城是把好手。建文帝派大將李景隆帶了「五十萬」大軍來圍攻北平,朱高熾手裡「老弱不及什一」,愣是靠著「萬人」守軍,給頂住了。
二兒子朱高煦(漢王)。這位可就猛了。「善騎射,有臂力」,性格活脫脫就是個「小朱棣」。
在靖難戰場上,朱高煦是朱棣的「開路先鋒」。朱棣好幾次被敵人圍住,差點沒命,都是朱高煦「多次營救明成祖於危難之中」。
朱棣一看這二兒子這麼能打,大兒子又是個病秧子,他自己心裡也犯嘀咕。
尤其是在戰場上,為了激勵朱高煦繼續賣命,朱棣拍著他的肩膀,說了那句要命的「暗示」:
「勉之,世子多疾。」
這話啥意思?「加油干啊二小子,你大哥身體不好,指不定哪天就掛了,這天下將來沒準是你的。」
朱棣這句「曖昧之語」,讓朱高煦徹底「想入非非」,「覺得自己或許真能取而代之」。
從「制衡」到「失控」:被縱容的野心
「靖難」成功後,朱棣當了皇帝,「遲遲未立太子」,猶豫了足足兩年。
這兩年里,朱高煦上躥下跳,覺得自己穩了。
可最後,朱棣還是在1404年(永樂二年)立了病秧子朱高熾當太子。
朱高煦傻眼了。朱棣你逗我玩呢?
朱棣為啥立長子?按規矩是「嫡長子繼承制」。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朱棣特別喜歡朱高熾的兒子,也就是他的「好聖孫」朱瞻基。
為了這個寶貝孫子,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才算坐穩了。
按理說,太子定了,其他兒子就該「就藩」(滾去封地)。朱棣一開始給朱高煦封了個最遠的——雲南。
朱高煦當場就炸了,「恚怒不去」——「我不去!那地方山高水遠,你打發叫花子呢?」
朱棣,這個殺伐決斷的皇帝,居然妥協了。
1415年,朱棣又把他改封到青州。朱高煦還是「託故不行」,賴在京城不走。
朱棣為啥這麼慣著他?
因為朱棣「發現朱高煦可作打壓皇太子朱高熾的工具」。
您瞧,朱棣玩起了「帝王制衡術」。他嫌太子朱高熾太「仁厚」,就故意留著朱高煦這條「惡犬」在京城,時不時「狀告」太子,敲打太子。
朱高煦一看,我爹還愛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