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出殯照
載灃自然不樂意,還想繼續保全,結果被隆裕懟了一句:
「孝欽皇太后(慈禧)若在,誰敢然者?」
這句話一說,載灃哪裡還敢保,只能選擇放棄,而端方的免職,也讓載灃在朝臣面前大失臉面,也透露隆裕想要攬權之心。
儘管載灃被折了面子,但並非沒有想法的人,而為了穩固權勢,載灃打算從兵權入手。
早在攝政不久,就立即組建禁衛軍,派親弟弟載濤擔任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又讓另一個弟弟載洵控制海軍。
而軍咨處成立後,又讓載濤掌管,可以說,在載灃的支持下,載濤這個貝勒爺在宣統朝的地位與日俱增,並對隆裕、載灃的權力博弈中,載濤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1910年撤換軍機事件。
03
1910年8月17日,軍機大臣世續、見習軍機吳郁生一起被撤職,取而代之的則是毓朗與徐世昌。
這次軍機大臣非比尋常,自載灃攝政以來,除了罷免袁世凱以那桐代替之外,其餘兩次換軍機都是原軍機大臣去世後才更換。
比如張之洞去世後,是戴鴻慈擔任,而戴鴻慈去世後,則是讓吳郁生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而這次突然的撤換,其實就是載濤的推動。
原來載濤出訪歐美後,就大為感嘆,認為大清國運之所以無法昌盛,就緣於一幫老朽之徒掌控樞機,所以回國後就建議載灃進行內政的革新,然後就有了這次軍機裁撤事件。
而在裁撤這兩人的同時,載灃又任命唐紹儀署理郵傳部尚書。
這就有意思了,因為唐紹儀是袁世凱一系的人,讓他擔任這個職務,顯然有替袁世凱逐步重返政壇鋪平道路的意思,而這個推動者,其實也是載濤。
為啥載濤對袁世凱如此青睞呢?
這是因為袁世凱在任時期,曾派遣唐紹儀推行推進中美關係以抵制日本的外交戰略,而這個戰略也隨著袁世凱的下台而沒了下文。
而袁世凱被罷免後,日本和俄國居然在1910年7月簽訂了第二次密約,並著手吞併朝鮮,嚴重影響清朝東北的安全。
鑒於日本和沙俄的蠢蠢欲動,朝廷一部分又開始認可袁世凱之前的主張了,認為應該和美國也簽訂某種密約以制衡日俄,這自然受到剛從歐美考察歸國的載濤的青睞。
事實上,自載濤歸國後,就頻頻向載灃述說起用袁世凱的必要,認為國事舉步維艱之際應迅速起用授予要職,一番話說的載灃大為心動,甚至派慶親王奕劻前往河南傳達了這個意思。
但袁世凱呢?認為現在局勢沒有明朗,以病未痊癒為藉口沒有同意,提議先起用唐紹儀,代替自己授予要職,觀察情勢之後再定去就。
不得不說,現在袁世凱的觀望的確是一個比較實在的策略,畢竟袁世凱當初被罷免,除了載灃力主之外,還有隆裕的支持。
所以,他先讓唐紹儀先行復出試探一番。
果然,隆裕對載灃沒有與其商量就裁換軍機一事大為不滿,迫令載灃將此二人撤去。
載灃婉言請稍從緩,隆裕不答應,沒辦法,載灃以太后不應干預用人行政之權為藉口,強行留下了毓朗與徐世昌。
既然隆裕對這次人事變動激烈反對,那必然也是不樂意袁世凱的復出的,這就導致先行探路的唐紹儀面臨的處境倍加艱難。
其中和隆裕關係密切的度支部尚書載澤就激烈反對載濤主張重新起用袁世凱的建議,除此之外,和載澤姻親湖廣總督瑞澂,也彈劾唐紹儀的人品斷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