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一筆帶過的袁世凱重新出山,水遠比你想的還要深

2025-11-12     花峰婉     反饋
1/4
端方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義的第四天,正在老家洹上村過著賦閒垂釣生活的袁世凱得到朝廷的詔令,任命他為湖廣總督,充陸軍部長蔭昌的副手,奔赴前線會辦軍務,指揮鎮壓革命軍。

10月16日,袁世凱一番權衡後,拜折謝恩,正式應詔出山。

至此,蟄伏兩年多的袁世凱,利用革命黨的興起,終於得以重新出山。

而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袁世凱之所以能夠重新出山,就是清廷打不過革命軍,也指揮不動北洋六鎮,無奈之下,這才重新任命袁世凱的,要不是武昌起義,袁世凱還繼續待在老家呢。

這個結論對,也不全對。武昌起義,的確是袁世凱重新出山的契機。

但武昌起義前,執掌禁衛軍並擔任軍咨大臣的載濤就有意讓袁世凱復出了,但遭到隆裕太后的反對而未能實現,而後清廷上層因內閣總理之爭日趨激烈,反而讓袁世凱成為各方拉攏的對象。

可以說武昌起義前的袁世凱,距離復出只差臨門一腳,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完全是透明人的存在。

要不然袁世凱也不會決意復出的時候,主動向清廷提一些條件,尤其是最為重要的「取得討伐軍總指揮權」。

不過要說袁世凱為什麼能重新出山,得先談談袁世凱當初是如何被罷免的。

01

袁世凱罷免的時間是1909年1月2日,此時距離慈禧和光緒的去世不到兩個月。

而當時袁世凱身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並與領班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結好,權傾朝野,想要將袁世凱一擼到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時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的袁世凱

實際上,當時力主罷免袁世凱的,除了我們熟知的攝政王載灃之外,還有一直被忽視的隆裕太后。

在很多文章里,隆裕在清末就是一個小透明,除了在清帝退位這段時間提一嘴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存在感,但真實的隆裕太后,其權力意識與手腕仍不可輕視。

儘管慈禧遺命:

「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

但後面還有一句:

「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這意味著遇到重大事件,載灃這個攝政王需要請示隆裕後才可以推行。

很顯然,慈禧就是防著載灃一手,讓侄女隆裕對載灃進行牽制,防止再出現一個奕訢乃至是多爾袞。

雖說慈禧的臨終遺命奠定了宣統一朝的政治格局,但對載灃和隆裕的權力界限在哪,卻是相當模糊。

畢竟什麼是「重大事件」呢?什麼時候需要向隆裕請旨呢?這裡面都有太多的操縱空間了。

所以慈禧去世的第二天,隆裕就以「攝政王面奉皇太后懿旨」的形式向外界發布懿旨,正式行使太后的權力,並專門給載灃一封懿旨:

「各宮妃嬪不得傳見攝政王」

既對外釋放自己在宮中的獨大地位之外,又防止同治帝其他妃嬪等人參與政。

而在確定「隆裕」徽號的第二天,隆裕再度發布懿旨:

「皇帝尚在沖齡,一時未能臨幸頤和園。著該管大臣飭令司員等,將殿座陳設妥為封存看守。」

頤和園是慈禧當年養老的園林,如今讓大臣封存看守就是暗示自己將參與政務。

這邊隆裕積極鞏固自身權力,那邊載灃亦是如此,但慈禧的遺命,又不得不讓他小心行事,更擔心其他宗室人員和隆裕走的太近,威脅自己的權力,尤其是溥偉。

溥偉不僅是現任恭親王,也是光緒駕崩後,重要的皇位候選人之一。

所以載灃一攝政,就立即傳隆裕懿旨,表示除了規定的值班人員外,其餘人等均不准在內住宿。

但溥偉呢?與皇位失之交臂,自然不樂意,以慰藉隆裕之際,主動表示:

「(要)自行要求停留宮中參與國政」

而這番話,自然引起載灃的憂慮,急忙喊奕劻一起面見隆裕,談論溥偉出言無狀等等,隆裕則下諭旨:

「黜陟賞罰,悉聽監國攝政王裁度施行。自朕以下,均應恪遵遺命,一體服從。懿親宗族,尤應懍守國法,矜式群僚」

可見,此時的載灃儘管有了攝政王的名號,卻依舊需要藉助隆裕的力量鞏固了自己的權威。

而在後面的攝政禮節禮節制定中,也規定「監國攝政王在皇太后前稱臣,行臣禮」,可見當時的隆裕權威是位列載灃之上。

在這種情況下,要罷免袁世凱,必然需要隆裕的點頭才可以,當然隆裕本身對袁世凱也沒什麼好感。

一方面時是戊戌政變期間,袁世凱的所作所為,另一方面就是光緒繼承人這個問題。

光緒駕崩後,袁世凱先讓御史封奏以恭親王溥偉繼承帝位,而後又勸載灃自行即位,甚至表示,如果有督撫反對,應妥當壓制等等。

而後奕劻提議由溥倫繼位的提議也得到袁世凱的認可。

雖說袁世凱是因為清末亂世,國賴長君的想法,才提議讓成年皇族即位,但這麼一來,會讓隆裕太后失去挾幼帝以自重的機會,事後自然得到隆裕的不滿。

至於載灃,同樣也有為哥哥出氣的因素在內,但還有趕走袁世凱,將軍權收回朝廷的心思,所以和隆裕不謀而合。

而一開始,隆裕和載灃就是奔著袁世凱的命來的,但張之洞認為,宣統剛剛即位,就屠戮大臣,非國家之福,這才讓袁世凱保住了一命。

而袁世凱也意識到風向不對,被罷免的第二天,就帶著兒子匆忙逃亡天津,要是不走,怕不是回家養「足疾」這麼簡單了。

因為發布免職上諭後,宮內居然搜出了幾封彈劾袁世凱的密奏,內容涉及戊戌政變的一些事,一旦公布,必加重處罰。

鑒於慈禧去世之後,所留遺物應當由隆裕掌管,而罷免袁世凱期間,又恰好發現不利於袁世凱的密奏,很顯然,這背後有著隆裕的授意。

02

從隆裕罷免袁世凱這件事可以看出,隆裕雖然沒有像慈禧一樣在宣統朝垂簾聽政,但會幹涉和參與朝政,而她參與的方式就是時不時的賞賜包括載灃在內的軍機大臣。

一般而言,受到賞賜的官員會在第二天入宮謝恩,而隆裕則會在這個時候「詳詢諸事」,甚至將召見時間定在早朝之間,就連載灃,也時常受到隆裕賞賜,甚至得入宮「叩謝慈恩」。

可見在召見過程中,隆裕想要干預甚至影響政事,並非什麼難事,甚至還一度革了載灃親信端方的直隸總督職。

1909年,直隸總督楊士驤逝於任上,由端方繼任。

端方是滿洲正白旗人,一度依附翁同龢參與戊戌變法,本以為這是自己平步青雲的好機會,沒想到戊戌變法敗的如此之快,端方也被一擼到底,後向慈禧獻《勸善歌》,才受到賞識,並跟著載澤、戴鴻慈、徐世昌和紹英等人,一起出洋考察憲政,成為憲政新貴,並進一步擔任直隸總督。

端方

端方進京謝恩的時候,連續兩天受到載灃接見,深受載灃嘉許,以至於每日和載灃奏對均有三小時之久,可見載灃對於端方還算很看重的。

可沒多久,端方就被罷免了,而罷免的罪名就是在慈禧歸葬途中,沿途派人照相。

原來端方前往西洋考察的時候帶回了一台相機,沒事就喜歡拍照,眼見著尋常風景已經拍的無趣,端方就生起了拍慈禧出殯的心思。

結果,出殯隊伍走到東陵隆思殿的時候,跟拍的攝影師被官兵發現。

對於朝廷而言,私拍太后出殯,屬於大逆不道,被押到肅親王善耆那親自審。

得知端方犯了事,載灃打算保全,但隆裕卻以「恣意任性,不知大體」為由,直接罷免了其直隸總督職位。
1/4
下一頁
呂純弘 • 133K次觀看
呂純弘 • 12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4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