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一直把蕭何當做自己的知己,而在蕭何眼裡,韓信不過是一枚棄子。韓信前腳剛踏入未央宮,宮門便被鎖住,哪裡還有蕭何蕭大人的影子呢?「韓信,我知道你這個人桀驁不馴,陛下曾經許諾過你死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人不殺,見光不殺,不過你放心,我一定不會違背陛下的承諾!我會命人用白紗把你韓信大將軍包裹起來,然後讓宮女們用竹簡送你上路的。」
韓信笑了,他的笑聲在整個未央宮縈繞著,卻漸漸變的微弱,「我真後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才有今日的下場!」對於韓信而言,一切都已經太晚了,後悔又有什麼用呢?
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當劉邦討伐英布獲勝回朝的時候,得到了韓信的死訊,他的反應是既喜且憐,喜的是終於把韓信這個心腹大患除掉了,憐的是韓信這樣一位英雄就此落幕。有人向劉邦打小報告,說蒯通當年曾鼓動韓信三分天下,並把蒯通五花大綁送到了劉邦面前。劉邦問蒯通:「聽說你當年曾鼓動韓信背叛我,你知道這是什麼罪過嗎?」蒯通回答:「韓信是個蠢才,當初我勸他傭兵自立,可他感念你對他的恩情,而遲遲下不定決心,否則你怎會有機會除掉他呢?」劉邦大怒,吩咐左右道:「把這個狂妄的傢伙拉下去烹了!」
蒯通並不害怕,而是不緊不慢說:「當初是群雄逐鹿各為其主,我只知道有韓信而不知道有您,如今您已成為天下之主,應該知道心存異志的人很多,治天下不是打天下,可不是靠殺人就能解決問題的,您又怎麼能把異己都剷除呢?」劉邦聽了沒說話,而是讓人把蒯通帶了回來,而後對蒯通說:「你說的對,韓信不用先生之謀,才會死在朕的手裡,如今韓信已死,先生能否助朕一臂之力,做個治世之才呢?」蒯通沒回答,而是向劉邦深深鞠了一躬,嘴裡說道:「謝陛下不殺之恩!」
回答最初的問題,韓信聽蒯通之言,就能三分天下,甚至做天下之主嗎?答案是不能!當初劉邦兵敗時,只帶夏侯嬰一名侍從,就可直入韓信中軍接掌兵權,當時的韓信還在睡大覺。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劉邦對韓信的態度,一直是即用且防,一旦韓信有什麼想法,可就不僅僅是奪取兵權的問題了。韓信身邊有劉邦的老大哥張耳作為副手,而曹參、樊噲等人則是韓信手下衝鋒陷陣的得力幹將。韓信是漢軍主將的時候,他們自然會對韓信唯命是從,可一旦韓信背叛了劉邦想自立為王,你猜猜這些人,究竟會選擇幫助劉邦,還是跟著韓信呢?說到底楚漢之爭劉邦獲勝可不是靠什麼運氣,而是與之相稱的實力!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