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說到底還是貪戀權位。
扶蘇如果繼位,李斯的地位可能會受到衝擊,因為扶蘇有自己的政治團隊。
胡亥繼位的話,李斯作為輔政大臣,地位反而更穩固。
這個選擇看起來是理性的,實際上卻是愚蠢的。
李斯低估了趙高的野心,也高估了自己控制局面的能力。
胡亥繼位後,趙高的權勢越來越大,李斯反而成了他的絆腳石。
趙高設局陷害,李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淵
胡亥繼位成為秦二世後,趙高的真面目逐漸暴露出來。
這個宦官的政治手腕很高,他知道如何在皇帝面前表現得忠心耿耿,又知道如何排除異己。
李斯雖然是丞相,但在趙高面前卻越來越被動。
趙高的策略很陰險,他不是直接對付李斯,而是先在皇帝面前詆毀李斯的聲譽。
他告訴胡亥,李斯這個人野心很大,可能會威脅到皇權。
胡亥本來就是個昏庸的皇帝,很容易被人蒙蔽,聽了趙高的話就開始對李斯產生懷疑。
李斯察覺到了危險,他試圖反擊,但已經晚了。
趙高已經在宮中培植了自己的勢力,李斯的每一個動作都在趙高的監視之下。
更要命的是,李斯的性格比較懦弱,面對這種複雜的政治鬥爭,他顯得力不從心。
公元前209年,趙高終於動手了。
他捏造了李斯謀反的證據,向胡亥舉報。
胡亥相信了趙高的話,下令逮捕李斯。
李斯被關進了監獄,等待著審判。
在監獄裡,李斯還試圖為自己辯護,他給胡亥寫信,列舉自己為秦朝立下的功勞,希望能夠獲得寬恕。
可是這些信件都被趙高截獲了,根本傳不到皇帝手中。
李斯這時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已經完全落入了趙高的圈套。
腰斬酷刑的恐怖,九族被誅的絕望
李斯的死法比商鞅還要慘烈。
商鞅是被車裂,雖然痛苦,但死得比較快。
李斯被判的是腰斬之刑,這是古代最殘忍的刑罰之一。
腰斬就是用鍘刀從腰部將人砍成兩截,被砍的人不會立即死亡,還能意識清醒地感受幾分鐘的痛苦。
更殘忍的是,李斯不僅自己要死,還要被誅滅九族。
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也就是說,跟李斯有血緣關係的所有人都要被殺死。
這意味著李斯的兒子、女兒、孫子、外孫,甚至連姻親關係的人都要陪葬。
行刑的那天,李斯被押到咸陽的鬧市口。
圍觀的百姓很多,大家都想看看這位曾經權傾朝野的宰相是怎麼死的。
李斯這時候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不僅要面對死亡的恐懼,還要承受家族覆滅的絕望。
在行刑台上,李斯看到了自己的兒子也被押了上來。
父子二人即將一起赴死,這種場面讓在場的人都感到震撼。
李斯這個時候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想和你再次牽著黃狗,一起出上蔡縣的東門去打獵,還能做到嗎?這是李斯對兒子說的最後一句話,也是他對人生的最後感悟。
臨終遺言背後的人生感悟
李斯的這句遺言為什麼會感動後人?因為它體現了一個政治家在生命最後時刻的人性回歸。
李斯回想起的不是自己的政治成就,不是自己的權勢地位,而是和兒子一起打獵的簡單快樂。
上蔡是李斯的故鄉,那裡有他年輕時的回憶。
牽著黃狗出城門打兔子,這是多麼樸實的鄉村生活場景。
對於一個從小縣城走出來的人來說,這種生活代表著最純真的快樂,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生死較量,只有父子之間的天倫之樂。
李斯這句話其實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選擇。
如果當初他沒有離開故鄉,沒有投身政治漩渦,也許就能和兒子過著平靜的生活。
雖然不會有什麼大富大貴,但至少一家人能夠平平安安地在一起。
這種反思在古代文學中經常出現,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在晚年都會懷念年輕時的簡單生活。
李斯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表達這種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