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打敗仗叫「敗北」,請人吃飯叫「做東」,死叫「歸西」?

2025-07-06     花峰婉     反饋
1/6
為啥打敗仗叫「敗北」,請人吃飯叫「做東」,死叫「歸西」?

《——【·前言·】——》

小時候讀歷史,常聽「敗北」、「做東」、「歸西」這些詞,起初不以為意。

後來疑問越來越重:為什麼敗仗要「往北」?飯局要「向東」?死亡又總「歸西」?

敗北,不是「向北走」,是「潰逃到無路可退」

這詞第一次讓我警覺,是看到《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及楚人戰於泓,公徒三百乘,三戰而北。」那不是方向,是動詞。

「北」——指的是敗退、潰散。「敗北」這兩個字合起來,是徹底的軍事潰敗。

不是口頭禪,是血寫的字。

翻到戰國,《戰國策·趙策》里寫:魏伐趙,趙軍「北」,遂失十郡。

這裡的「北」,直接指「敗走」,沒有方向。古漢語把「北」用作動詞,意思就是「戰敗逃跑」。

不是向北方跑,而是敵軍一來,四散奔逃,命也顧不上了。

更扎心的是,它跟地理確實有關。

春秋戰國以來,中原王朝主戰方向常設於南面,朝北為卑、為屈、為敗。

君王坐北朝南,那些「北顧」「北面」就是示弱,失敗者,從戰場敗走的方向多為北方。

西漢末年,王莽新政失敗,《漢書》記:「莽軍北走,民兵追殺之。」用的還是「北」。

唐代《舊唐書》也有:「高仙芝大敗,軍北。」到了宋代,這詞徹底定型。

在北宋最慘的那一年,1127年,靖康恥。

金兵南下,俘虜徽、欽二帝,押往五國城,《宋史》記載,「金人犯闕,宗社俱北」。「宗社俱北」四個字,不只是遷移,是恥辱,是亡國。

那時「北」就不再中性,徹底淪為失敗的代名詞。

這種「方向=失敗」的語言編碼,一直延續至今,「南征北戰」中,「北戰」暗含吃虧;「望風北走」,形象地寫出倉皇之狀;「敵軍已北」,就是「敵人全潰」。

日常口語也沒逃過這種認知框架,「某某公司這回怕是要敗北了」,聽起來就比「失敗了」更有畫面感,仿佛已經看到對方倉皇退場。

語言不會撒謊,它只是忠實記錄那個時代真實的恐懼。

做東,不是方向,是禮法壓出的尊卑坐標

「請客吃飯我來做東」,聽慣了,但沒人想過這個「東」怎麼來的。

有一年去參加朋友家婚禮,長輩一個個坐東邊,才有人輕聲說了一句:「做東,是古代主位。」

細查才知道,「做東」根源不在飯桌,在《儀禮》和《禮記》里。

那時貴賤尊卑,不看你是誰,看你坐哪,主位必須在東。
1/6
下一頁
呂純弘 • 4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37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0K次觀看
呂純弘 • 146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管輝若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20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管輝若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管輝若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29K次觀看
呂純弘 • 22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32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