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2歲從容赴死,兒子長大後成湘潭首富,女兒是中國首位女飛行員
她本是清末年間的官家小姐,生活優渥,可以安穩的度過一生,卻心懷天下安危。
不僅成為了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還是反對封建統治的鬥士,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秋瑾。
32歲時為了革命從容赴死,死後卻無人敢收屍,幾經遷徙才終於安息。
好在她的兒女繼承了她匡扶天下的遺志,兒子長大後成為了湘潭首富,而女兒也成為了中國首位女飛行員。
她和她的兒女都為祖國奉獻了自己的人生。
名門才女
秋瑾出生在福州一個官宦家庭,家裡書香濃厚,祖父曾在台灣做官,父親是幕僚,母親來自文化世家。
那個年代,女子大多被困在「無才便是德」的框框里,但秋瑾卻是個例外。
她小時候跟著哥哥念私塾,11歲就能寫出充滿銳氣的詩,字裡行間透著對世道不公的質疑。
到了湖南常德,她拜師學武,練得縱馬飛馳、雙劍舞得虎虎生風,還學會了騎馬、擊劍,甚至跳高跳遠,活脫脫一個不輸男兒的俠女模樣。
家裡雖開明,但時代對女性的壓迫無處不在,秋瑾常在日記里流露出對世人偏見的憤怒,字跡間藏著她不甘被束縛的心。
她把筆當作劍,想用文字劈開那些陳舊的觀念。
少女時代的她,既有閨秀的溫婉,又有俠女的豪情,這種矛盾的氣質在她心中埋下了日後革命的種子。
她在書房裡揮毫潑墨,在校場上舞刀弄劍,早已不是普通女子,那份不服輸的勁頭,讓她註定要走一條不同尋常的路。
婚姻的牢籠
21歲那年,秋瑾聽從父母安排,嫁給了湘潭富商的兒子王廷鈞。
王家有錢有勢,日子過得富足,可秋瑾心裡卻空蕩蕩的。
丈夫不愛讀書,兩人聊不到一塊,她常一個人對著窗外的楊柳嘆氣,詩里寫滿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內心的孤單。
生了兒子王沅德和女兒王燦芝後,生活還是沒讓她覺得充實,反而像個金絲籠,把她困得喘不過氣。
1902年,丈夫捐官去了北京,秋瑾跟著到了京城。這地方成了她人生的轉折點。
她開始接觸新派人物,翻看《新民叢報》這樣的進步刊物,腦子裡冒出了女權和平等的念頭。
在琉璃廠的書肆,她認識了日本女教師服部繁子,那位女性的獨立精神讓她眼界大開。
有一次看完京劇《波蘭亡國記》,她整夜睡不著,立下決心要東渡日本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