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老榕
1879年2月9日,北京皇宮大內中,當八歲的光緒皇帝正在眾太監的服侍下進早膳之時,一男嬰呱呱落地於兩千多公里外的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一貧窮的家庭。父親高茂生為其取名高可寧,希望這個孩子將來可以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當高可寧五歲時,還未理解自己名字的含義,父親高茂生卻患上風痹症(俗稱「邪風」),左手偏廢,失去工作能力。此時,在家中排行老五的高可寧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妹妹弟弟。兄弟姐妹共七人。父親的病讓全家九口人陷入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境地。
父親高茂生去世後,家中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母親孔如珍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在青紫門巷口(今官涌村汾陽上六巷)擺設小攤,販賣咸糕、涼粉、酸黃瓜,五香蠶豆等小吃食。然而,收入極少,難以餬口。母親孔如珍被生活逼著去借高利貸。錢越借越多,利越滾越重,孔如珍早已難以償還。最終,她做出了一個作為母親難以啟齒,痛如心絞的舉動。除了長子滿寧與五子可寧外,她含著淚將四個女兒與最小的兒子全部賣給了別人。隨後,孔如珍顫抖著手接過賣孩子的錢,又痛著心將錢還上了高利貸,一摸口袋,空蕩如初,而家中已少了五個「骨肉」。
當五子高可寧七歲時,孔如珍咬著牙送他進了私塾讀書。學費每年雖然僅有兩元,但也要分多次才能全部交上。當時私塾必學的三本「紅皮書」三字經、千字文、幼學詩,即使每本只有十文錢,孔如珍還要分三次才能購買。雖然高可寧有了學習的機會,但並不能安心地讀書。每月的農曆初一與十五還要定時跟著母親挨家挨戶地乞討。實際上,高可寧的讀書時間不足一年。
八九歲時,每遇家鄉有婚嫁喜事,高可寧便爭著去扛儀仗(俗稱親家郎),就是為了賺個紅包,遇到喪事,又變身為打鼓仔,忙忙碌碌就是為了那十六枚銅錢。每年農曆的年初一、二、三、七、十五等日子,高可寧還要到附近的鄉村去「擺錢樹」唱龍舟。這幾天,他要拿著一些紅桔和幾文銅錢的帶葉的小樹枝,嘴上熟練地不停地唱著充滿吉祥語的龍舟歌謠去沿門討賞。這些雖不是力氣活,多是嘴皮子活,但對於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一天也是腳不沾地,筋疲力竭。
十歲時,高可寧稍微有些力氣,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到市橋果欄購進小批量的生果、魚蝦,然後再挑到各處販賣。一天下來,收入微薄,只能勉強補貼家用。這樣過日子並非長久之計。一年起早貪黑,前前後後剩不下二元錢。因此,當高可寧十二歲時,他到了一吳姓人家做工,這時他才能一年賺到二元錢。高可寧髒活累活全包下,只希望能讓主家為自己加點工資。足足乾了一年,他才敢開口向主家請求加薪。主家問他想加多少。高可寧不敢說,默默地伸出兩根手指。主人家則伸出了一根手指,高可寧只能點頭答應。
勤懇耐勞,出頭有日
兩年後,高可寧感覺吳家難以再待下去。於是,他辭去工作返回家鄉,以二年所掙之幾元錢為本又做起販賣瓜果的生意。孰料,錢沒賺到,本錢又搭進去了。就在此時,他聽說有商店出年薪六元招工,欣然前往。他勤懇耐勞,凡事盡力,腳上磨出了泡,手掌磨出了血,沒有流過一滴淚,喊過一句疼。在這裡打工幾年,他省吃儉用,才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但他還是不甘心為別人打工。他用自己的第一桶金開設了一間商店。
有了幾年的打工經驗,加上自己吃苦耐勞,腿快,手活,腦袋靈光,所以高可寧的生意還算不錯。此時,哥哥高滿寧也前來幫忙。兄弟倆這才看到出頭的日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大鬧京師,京城人心惶惶,而高可寧卻迎來了人生之喜。時年22歲的他以48元聘金、禮餅22盒迎娶番禺姑娘楊詠生為妻。後來,楊詠生回憶:「丈夫出身寒微,但志願甚大,每次對我說,有了錢之後,一定要開銀鋪、當鋪、米鋪」。此時,高可寧雖擺脫了幼時貧寒的境況,但依舊只是個小商小販。妻子楊詠生認為丈夫在她面前並非誇誇其談,堅信丈夫有一天終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高可寧的母親,這位曾經含淚賣過五個兒女,為家操勞一生的老人永遠地閉上了眼。在臨終前,她囑咐高可寧一定要照顧好曾經賣給別人做嗣子的幼弟黃亮堃。高可寧哽咽地答應後,母親孔如珍才放心地閉上眼睛。後來,發達後的高可寧仍不時紅著眼圈講到《韓詩外傳》中的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說,「做兒女的,因父母亡故,不能奉養,未盡孝道,而心生悲傷,此乃風樹之悲,為人生中最悲之事,最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