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曾言:「初至大國,待我甚厚,許嫁公主。」唐朝年間,為促中原吐蕃和諧發展,文成公主代表大唐,和親出嫁,其過人貢獻,流芳百世,時至今日,此和親舉動,仍得世人稱讚。
提到和親,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在古代社會中,許多王朝與其他部落進行交往的過程中,都會使用和親這一手段。作為一種較為和平的政治建交手段,為保證人民生活的穩定,和親便成為了許多統治者重點使用的政治發展手段。
縱觀整個古代社會中的和親歷史便會發現,文成公主可謂諸多和親公主中,貢獻最大的一位。儘管在千百年歷史發展進程中,文成公主始終是人們所敬仰的對象,可實際上,真實歷史上的文成公主,卻有著極為淒涼的結局。
眾所周知,在隋唐年間,我國中原地區雖處於大一統的狀態,但西部高原地區卻始終動盪混亂。直至松贊干布繼承父親的位置後,方才憑藉自身出眾才能,一統高原各部,並建立起我國高原地區的統一政權。
貞觀七年時,隨著吐谷渾的衰落,吐蕃勢力日漸強大,在這段時間內,吐蕃的發展腳步遍布中原及印度地區,而松贊干布亦希望能夠繼續對外擴張。
為了能夠與中原地區達成友好往來,松贊干布曾向唐太宗李世民求娶公主,可當時的唐朝正處盛世之景,李世民自然不會在意吐蕃政權。
然而,松贊干布卻並未就此罷休,公元638年時,松贊干布帶兵直逼唐朝松州,當時的他也表示,若是不能和親,便會大舉進兵入侵唐朝。
面對如此威脅,唐軍出兵,將吐蕃大軍擊退,面對如此情況,松贊干布無比畏懼,並派遣使節前來謝罪,與此同時,他也向唐朝再度請婚。最終,李世民將宗室之女封為文成公主,命其代表大唐嫁到吐蕃部落。
之所以李世民會選擇宗室之女與吐蕃和親,而不選擇自己的親生女兒,一是因為當時的吐蕃與大唐之間實力並不對等,二是因為他捨不得將女兒嫁到偏遠的邊疆地區。
所以,對於文成公主來說,這段婚姻並非她人生中的最佳選擇,可基於身上所背負的政治責任,文成公主卻並不能予以拒絕,反而為了國家的發展,毅然決然地踏上遠嫁吐蕃的和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