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晚飯,餓治百病」,不吃晚飯的生活方式更健康?答案來了

2023-11-23     邱真茗     反饋
1/7
導語:從古代到現如今,我們國家的飲食文化可以算得上是源遠流長,在日常生活當中一直奉行著」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

而且隨著人們養生意識的不斷提升,大家對於健康問題的關注度也變得越來越高,如何正確引用一日三餐也變成了養生之路和生活之路當中的重點工作。

而在我們民間卻流傳著」不吃晚飯,包治百病「的說法,所以有一些人為了讓自己保持健康,幾乎都會選擇不吃晚餐。

但是不吃晚飯的生活方式真的更加健康嗎?今天就在大家了解一下,看看其中的利弊。

不吃晚餐是怎樣傳出的?

我們中國人一日三餐的用餐習慣,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早餐和午餐,在外面吃晚餐是一家人團聚的,食客肯定吃的比較好一些,而吃完飯之後,大家一般都是聊天、看電視,很少會存在著戶外活動。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存在脂肪肝等慢性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般都有著晚餐吃的比較晚的習慣,而且晚餐總是吃的比較多、比較油膩。

晚上如果吃的比較油膩的話,就有可能會增加一些慢性疾病的發生,比如一些因為肥胖所帶來的消化系統疾病、脂質代謝紊亂等,這些疾病都有可能會存在著相應的增加。

因為晚上吃的比較多,而且吃的比較油膩,就增加了疾病的發生風險,於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流傳了,不吃晚飯會增加健康好處的各種說法。

「微餓」對身體更有益?

《科學》期刊上面看到了一篇由於文斯堪森國家靈長動物實驗中心的研究報告,研究當中選擇了78隻恆河猴子,其平均年齡是人類40歲,研究進行了長達20年的調查。

研究者將這些猴子分成了兩個,小組一組是實驗組,而另一組則是正常組控制,在正常飲食的基礎之上添加30%卡路里不拘束的食物種類。

研究內容發現沒有控制飲食的正常組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風險都有所升高,而且這些人的身體看上去也相較於之前蒼老了許多。

而吃的比較好的猴子,其心血管與癌症的發生風險降低了一半,而且患糖尿病的風險甚至降低到了零。
1/7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