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萊默爾選擇直傳薩比策,在大空間下,後者的表現還不錯,順利銜接到了前場的進攻球員:
然而在比賽初段的一次球權爭奪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薩比策在身位占優的情況下,因為高速運動,第一觸並不夠好,這直接導致身後被貼上對抗,雖然他可以扛住,但在對抗下,接連幾次的觸球質量都不夠好,這說明其技術並不紮實,於是最後交出的傳球讓隊友很難接,球權因此丟失:
在拜仁,這一問題也還在持續出現:
本質上,薩比策在當年萊比錫這個特殊體系內,球權並不算多。
接應後場的球,大多都由萊默爾負責,而前場組織的球,也基本交由恩昆庫來處理。當時的恩昆庫還非常稚嫩,處理球思維遠沒有現在成熟,但作為技術相對更好的一方,他的球權比薩比策多出很多。
在皮球的運轉過程中,薩比策更多時候都是扮演工兵性質的角色,要麼策應持球人,要麼用跑動來為持球人提供空間,就像萊比錫這次來回橫向調動的過程中,薩比策拿球次數並不多:
而在防守端,薩比策提供的作用也不夠多。
雖然是中場二人組的一員,但薩比策的防守決策並不夠好。整體看下來,衝勁有餘,對抗、下腳、放鏟都很兇狠,即便是在禁區里也很敢出腳:
然而意識不足,一旦遇上聰明的球員,比如小盧卡斯,就容易露怯:
回過頭來說,畢竟是前鋒出身,防守意識差並不奇怪,但薩比策之所以能打在中場這個關鍵位置,和體系的加持有著很大的原因。
當年萊比錫紅牛的這一體系比較特殊,說是343陣型,但左翼衛安赫利尼奧參與進攻的力度非常大,僅次於三前鋒,所以他當年的數據也非常漂亮,而薩比策比右翼衛穆傑萊稍大一點,可以算作進攻第五人。
這樣一來,後場五人就是萊默爾、三後衛和右翼衛。這個後場站位,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防守層次不佳,因為薩比策不見得能次次到位,到位也不見得能提供足夠的防守質量,萊默爾需要覆蓋的橫向空間就會過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納格爾斯曼給出的方法就是中衛前頂。
所以在比賽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萊比錫中衛前頂的鏡頭,而且前頂幅度非常大,力度非常堅決:
由此便彌補了薩比策防守不佳的問題,即便他無法到位,萊默爾的身側也不會缺少幫手,甚至是在有球階段,烏帕梅卡諾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後腰的效果。
這次從防守前頂到進攻突進,烏帕梅卡諾幾乎完成了一條龍的作業:
這就是薩比策在萊比錫紅牛表現最好的一個賽季的真實情況。
本質上,還是一名更擅長插上進攻的工兵型中場球員,而且後插上提供的是力量元素,衝擊力是其自身特點的一大關鍵部分。
防守方面,的確是有一定的身板,拼勁自然也不用多說,但防守意識和能力並不出色,需要隊友和體系的幫助,更多時候是起到遲滯對手進攻的作用,從而為翼衛回撤、中衛前頂騰出時間,提供環境。
由此也能解釋他在拜仁總體表現不佳的原因,畢竟在拜仁,即便他在進攻端更有作用,但肯定打不到前場四人的位置,退居到雙後腰一線,左後衛阿方索-戴維斯的進攻職責也會比他更重,這樣一來,他就成為了後場五人的一員,而非像在萊比錫時那樣,是前場五人的一員。
在這樣的情況下,留給他的後插上空間就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