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顯然不是針對揚州知府的。刨去固定工資和陋規收入,僅是揚州鹽商的孝敬,恐怕也得翻上幾倍。
4、夔州知府
夔州是個窮地方,可夔州知府卻是個四字最要缺。靠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夔州知府居然成了全國陋規收入最多的知府,單拿合理合法的收入來講,一年的陋規銀子就有十萬兩,比一般省份的布、按拿得都多。
不過夔州知府的年收入僅在個別史料上有記載,至於真實性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4、各稅關監督
稅關監督屬於臨時性的差遣,一年一任。清代全國各稅關隸屬於戶部和工部,戶部關占了大頭。這些關都是官兵設卡,向過往客商收取稅銀的。
各稅關每年都有固定的稅收任務,而且任務也不重,大的一點稅關只有十幾二十多萬兩,小一點的只有數萬兩。問題是,收稅制度卻很混亂,收還是不收,收多還是收少,都是稅關監督說了算。
皇帝也知道稅關是一筆爛帳,甚至還將稅關監督作為一種經濟補償,授予滿蒙旗人和內務府包衣。說得難聽點,就是皇帝故意讓他們去撈錢的,所以為了滿足利益分配,任期只有一年。讓這個奴才撈幾萬兩銀子,然後再派另一個奴才撈幾萬,如此往復,大家就都有錢賺了。
以上所列出的肥缺應該還不是全部,不過放在全國的官缺數量中還不算多,所以只要這些缺空出,競爭都十分激烈,不少官員認為哪怕是級別稍微降一降,也要爭取乾上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