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是「心煩氣躁」,身體卻已經在調低防禦等級。
癌細胞就是看中你「防守空虛」的時候,偷偷生根發芽。
「你情緒崩了,它就開始興奮了。
」
所以調節情緒不是心理雞湯,而是真真切切的身體需要。
有人問,那是不是每天都要活得戰戰兢兢?
不是。
而是要有意識地避開那些「長期積累型風險」。
比如:別讓高溫油在鍋里反覆冒煙;別把塑膠飯盒放微波爐里加熱;別亂喝中藥號稱「排毒養顏」的偏方;別信「餓幾天瘦十斤」的極限操作。
這些事,看起來沒多大,其實就是
生活中的「慢性毒素」。
你可能會問,既然這樣,那是不是吃得越清淡越好?
是不是越素越健康?
其實也不是。
很多人進入另一個極端,只吃蔬菜水果,不吃肉,不吃蛋白質,結果身體越來越弱。
優質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三者缺一不可,平衡才是關鍵。
「吃得對」比「吃得少」更重要。
像很多老年人,怕膽固醇,什麼油都不敢碰,結果脂溶性維生素攝入不足,反而免疫力下降。
癌症的發生,不是某一頓飯、某一次熬夜決定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層層疊加的過程。
它像是你每天走錯一步的小路,幾年後,方向已經偏離了幾十公里。
回頭難,但不是沒機會。
只要及時止損,方向還可以調。
孫燕院士說:「癌症不是絕症,關鍵在早防、早篩、早改。
」而我們能做的,不是等醫生來救,而是從今天起,不再餵養你體內可能潛伏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