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政井井有條,國家繼續繁榮昌盛。褚遂良以為日子會這樣平靜地過下去,卻不知道一場風暴正在醞釀。
李世民生前有個才人叫武媚娘,也就是後來的武則天。按照宮廷規矩,皇帝死後,沒有生育的嬪妃都要到感業寺出家為尼。
武則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送到了寺廟,本來應該青燈古佛度過餘生。
誰也沒想到,年輕的高宗李治會在祭拜父皇時偶然遇到武則天,兩人竟然燃起愛情的火花。
這在當時是天大的醜聞,兒子娶父親的女人,這在禮法上是絕對不容許的。李治不顧朝臣反對,硬是把武則天接回了宮中,封為昭儀。
武則天回宮後,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王皇后。
王皇后出身名門,在後宮中地位穩固,自然不會容忍一個尼姑出身的女人來分寵。兩人之間的較量從一開始就異常激烈。
武則天先是利用王皇后對蕭淑妃的嫉恨,暗中挑撥兩人關係,讓她們互相消耗。自己則在一旁坐收漁翁之利,逐漸獲得了高宗的專寵。
後來,武則天生下女兒後沒多久,這個嬰兒突然暴斃。武則天立刻指控是王皇后害死了孩子,哭得淚流滿面,讓高宗心疼不已。
現代史學家普遍認為,這個嬰兒很可能是武則天自己殺害的,目的就是嫁禍給王皇后。這種手段確實毒辣至極,連自己的親生女兒都能下得了手。
計謀得逞後,武則天的地位急劇上升。高宗開始考慮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後。
這個想法傳出後,立刻在朝堂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其中反對聲音最強烈的就是褚遂良。
朝堂血諫,忠臣以死明志
公元655年的一次朝會,高宗在朝堂上正式提出要廢王立武的想法,滿朝文武頓時炸了。
褚遂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的理由很簡單:王皇后出身名門,品德無虧,沒有理由廢黜;武氏曾經是先皇的女人,現在要立為皇后,這是有違倫理綱常的。
高宗被說得面紅耳赤,但已經被武則天迷得神魂顛倒的他,怎麼可能聽得進這些話。
他惱羞成怒,讓褚遂良退下。褚遂良不但不退,反而走到御座前,脫下帽子,用頭猛烈撞擊殿前的石階。
血,順著褚遂良的額頭流了下來,染紅了他的衣襟,也染紅了大理石的台階。
整個朝堂鴉雀無聲,所有人都被這一幕震撼了。一個年過六十的老臣,為了堅持心中的正義,竟然不惜以死相諫。
褚遂良抬起血流滿面的頭,聲音顫抖但異常堅定地說道:
"先皇臨終托臣輔佐陛下,如今陛下要做這種有違祖制的事,臣就是死也不能同意!"
說完,他把象徵著權力的笏板狠狠摔在地上,表示要以死明志。
這場面實在太過悲壯,連一些原本保持中立的大臣也被感動了,紛紛站出來支持褚遂良。高宗被逼得下不來台,只好暫時擱置了這個提議。
武則天在簾後看得清清楚楚,從那一刻起,褚遂良就成了她的「死敵」。這個倔強的老頭子,成了她通往權力頂峰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女皇復仇,忠臣客死他鄉
武則天是個極有耐心的人,她知道急於求成只會壞事。
她一邊繼續討好高宗,一邊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經過兩年的精心準備,到了657年,時機終於成熟了。
這一次,武則天學聰明了,她不再讓高宗直接提出廢后的要求,而是通過各種手段讓朝中的親信大臣主動建議。
有了這些人的支持,再加上高宗的堅持,反對派的聲音就顯得微弱了許多。
褚遂良再次站出來反對,這一次他的態度依然強硬,甚至比上次更加激烈。
他痛斥那些「牆頭草」大臣,指責他們背叛了先皇的託付。這種不給任何人面子的做法,讓他在朝中越來越孤立。
高宗終於下定決心,不顧一切反對聲音,廢掉了王皇后,立武則天為新皇后。
武則天如願以償地坐上了皇后的寶座,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那些曾經反對過自己的人。
褚遂良首當其衝成了她的目標。武則天先是讓人彈劾褚遂良貪污受賄,這當然是子虛烏有的罪名。
褚遂良一生清廉,這一點連敵人都不得不承認。罪名不成立,武則天就改用別的藉口,總之就是要把褚遂良趕出京城。
659年,褚遂良被貶到潭州做都督,這已經算是很偏遠的地方了。
武則天還是不滿意,又讓人繼續找茬,把他貶得更遠。最後,這個曾經的朝廷重臣被流放到了桂州,也就是現在的廣西一帶。
對於一個年近七十的老人來說,這樣的打擊是致命的。
褚遂良在那個瘴癘橫行的南方蠻荒之地,心情鬱悶,身體每況愈下。公元659年,這個曾經叱吒朝堂的忠臣,就這樣含恨死在了異鄉。
褚遂良死了,武則天的報復還沒有結束。她下令剝奪褚遂良的一切官職和爵位,還要株連他的家族。
褚遂良的兒子們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整個褚家從此敗落。這種「趕盡殺絕」的手段,確實讓人不寒而慄。
武則天用這種血腥的方式告訴所有人:誰敢擋她的路,就是這個下場。從此以後,朝中再也沒有人敢公開反對她了。
690年,武則天終於如願以償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臨終懺悔,女皇良心發現
權力的巔峰並沒有給武則天帶來預想中的快樂。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開始反思自己的一生。
特別是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她經常會想起那些被自己害死的人,其中最讓她愧疚的就是褚遂良。
武則天逐漸意識到,褚遂良反對自己並不是出於私人恩怨,而是出於對大唐江山的忠誠。
作為先皇的託孤重臣,褚遂良認為自己有責任維護皇室的尊嚴和國家的穩定。他的反對雖然激烈,但確實是為了國家著想。
這種認知讓年老的武則天感到深深的內疚。她開始明白,自己當年的做法可能太過殘忍了。
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就因為堅持自己的原則而被她迫害致死,這確實是一個「污點」。
705年,已經八十多歲的武則天病重在床,自知時日無多。在人生的最後時光里,她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決定:為褚遂良平反。
這道詔書的內容讓朝臣們大吃一驚。
武則天在詔書中承認了自己當年的錯誤,稱褚遂良是"忠貞之士",他的反對是出於"忠君愛國"的本心。
她下令恢復褚遂良的一切官職和爵位,還要為他的家族平反。
詔書頒布後,褚遂良被追諡為"文忠",這是對一個大臣品德和才能的最高評價。
武則天用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懺悔和愧疚,也算是對這位忠臣的遲來正義。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個一生都以「強硬」著稱的女皇,在臨終前主動為自己的政敵平反,這種做法確實出人意料。
有人說這是武則天的政治手段,想要為自己留個好名聲;也有人認為這是她真心的懺悔,是良心的覺醒。
不管動機如何,這道平反詔書確實體現了武則天內心對褚遂良的敬意。
她終於承認,這個曾經的「死對頭」其實是個真正的忠臣,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