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蘇軾又重複黃州模式,築室種菜,寫詞記錄閒適生活。1097年更慘,貶到海南儋州,那地方當時是蠻荒,路途遙遠,舟行幾個月才到。他住茅屋,教當地孩子識字,學黎族風俗,繼續創作。1100年徽宗上台,赦免他,他北上回中原,路過黃州時,還重遊舊地。1101年到常州,病重,8月24日去世,64歲。
蘇軾一生貶謫三次,但每次都從低谷爬起。他的悟道影響深遠,《赤壁賦》成千古名篇,教人看淡得失。擱咱們身上,這兩樣東西提醒大家,生活再難,也別丟了感知世界的本事。多走走看看,吹吹風賞賞月,精神頭就足了。那些官職俸祿啥的,來去如風,抓不住。蘇軾沒美化誰,他直面現實,新黨人抓他把柄,他也沒怨天尤人,就這麼活出自我。
話說回來,蘇軾的黃州生活還挺接地氣。他不光寫賦,還發明了不少吃法。黃州魚多,他做成魚膾;筍多,做成筍乾。窮歸窮,但吃得香。這也印證了頓悟:手頭有的,好好開發,就夠了。別總眼饞別人盤子裡的。現代職場人,升職加薪沒著落時,不妨學學,專注本職,享受過程。清風明月天天有,取之不盡,愁啥呢?
再想想蘇軾的家庭。他老婆王弗早死,續弦王朝雲賢惠,在黃州陪他吃苦。兒子蘇邁幫種地,弟弟蘇轍在外奔走求情。家人支持,讓他穩住心態。這頓悟不光個人,還延伸到人際:共享清風明月,就能拉近距離。黃州他結交布衣朋友,貶官隱士江湖郎中,大家一起喝茶聊天,沒錢也樂呵。
從歷史看,蘇軾的案子是宋代黨爭典型。新黨舊黨斗得你死我活,李定他們用詩詞整人,手段狠。但蘇軾沒低頭,出來後照樣寫,風格更成熟。哲宗時新黨復辟,又貶他,章惇下手不軟。可他到儋州後,沒抱怨,就教書育人,寫下《東坡笠屐圖》啥的。徽宗赦他時,他已病入膏肓,但詩詞永存。
這道理對年輕人尤其管用。現在社會快節奏,很多人焦慮未來,怕失業怕窮。蘇軾告訴你,物質是暫的,精神是永的。培養感知力,多讀讀書,多接觸自然,就能抗住打擊。黃州三年,他從絕望到豁達,產量驚人,詞賦詩文一大堆。擱現在,失業了不妨學手藝,種地寫博客,也能翻身。
總的來說,蘇軾45歲黃州頓悟,不是突發奇想,是三年積累。烏台詩案讓他死裡逃生,黃州苦日子讓他反思。結果悟出清風明月這倆寶貝,代表自由和永恆。咱們學著點,別總追虛的,抓實打實的。生活本就簡單,複雜是自己加的。蘇軾一輩子坎坷,但留下那麼多好東西,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