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畫像
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前,先去救安豐,之後又攻打廬州(合肥),結果都無功而返。最後總算反應過來,決戰的時刻來了。朱元璋親自挂帥,徐達,常遇春,馮國勝,廖永忠,俞通海等武將隨同出征,還有參謀劉基(劉伯溫)隨行。大戰一觸即發,在開戰前先說說雙方的實力對比,陳家軍四十萬左右,戰艦千餘艘,而且其中好多巨艦。朱家軍二十萬左右,戰艦是陳家軍的一半。按照規模來看,朱家軍沒有優勢。但是在將領能力上,大明的開國名將幾乎都來了,而且朱家軍此時已經大規模配備火器,雖然和後期的紅衣大炮比不了,但是比弓箭以及陳友諒的拋石機先進很多了,據說劉伯溫對火器很有研究,也積極提倡使用火器。
兩軍齊聚鄱陽湖,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即命徐達,常遇春等發動進攻,很快「百里之內,水色盡赤」。徐達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朱家軍船小,但也靈活,在眾多大船中穿插,左衝右突,讓陳家軍陷入混亂之中。但是由於徐達沖的太深入,慢慢被陳家軍圍困起來。朱元璋見狀,派人來援助徐達,最終徐達突圍。正在這時,陳家軍張定邊發現朱元璋的帥船,率軍直奔朱元璋而來。屋漏偏逢連夜雨,朱元璋的帥船擱淺了,沒法動彈。
陳家軍登上朱元璋的帥船,與朱家軍進行了近身肉搏。朱元璋手握長劍,絲毫沒有慌亂。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常遇春率軍前來,拉弓放箭,一箭射中張定邊,朱家軍見將軍受傷,也無心再戰,趕緊撤軍,朱元璋算是有驚無險。第一天的大戰,雙方可謂旗鼓相當,損失都很大。朱元璋認真分析了形勢,發現如果這樣打下去,自己很難有勝算。為了保證自己戰敗後還有退路,以及避免張士誠趁機襲擊南京,朱元璋馬上安排徐達回軍駐守南京,這樣自己也就沒有後顧之憂了。沒有全程參與這場載入史冊的大戰,我想也是徐達的一大遺憾。
由於陳友諒軍隊處於上游,有水利優勢,陳友諒命令把大船用鐵索連在一起,巨艦變成了銅牆鐵壁,氣勢如虹。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想起了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當年曹操也是這樣乾的。不過在鄱陽湖大戰之前,《三國演義》也已經出版了,陳友諒是識字的,應該讀過這一段,想來不應該犯這個錯誤啊。仔細分析一下,可以猜測一下陳友諒的想法,自己位於上游,朱家軍逆水行舟,火船根本沒法開過來。而且我大船外面包裹著鐵皮,也不容易著火啊。但是陳友諒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命運。第二天,東北風起,沒有諸葛亮式的人物借東風,老天自己送給朱元璋東北風。朱元璋命令搭載火藥和稻草的船隻沖向陳友諒的巨艦,不一會大火蔓延開來,陳家軍只有兩個選擇,一個被燒死,一個跳水淹死,總之是個死。史書記載「煙焰漲天,湖水盡赤,死者大半」,陳家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