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佩姿生前把握當下,勇敢啟程生命清單的「環島心愿」。(圖/取自抗癌小天使-湯佩姿粉專)
馬偕醫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張志隆曾在YouTube頻道《健康2.0-名醫觀點》指出,罹患卵巢癌患者通常需手術加上術後化療,只有少數標靶藥物當今被證實對卵巢癌有效,患者雖然在初次治療就能獲得一定程度控制,但有70~80%會復發,且復發間隔越來越短,最後甚至產生抗藥性。
究竟哪些人容易罹患卵巢癌?張志隆坦言,真正形成的原因還不明,不過有5種人須特別留意:
1.卵巢癌家族史
卵巢癌、乳癌與家族史有一定關聯性,例如媽媽、姊妹或其他直系親屬若罹患卵巢癌,自身須多加留意。
2.先天性基因突變
若經過檢查發現基因有突變,例如最常見的BRCA1、BRCA2,此兩種基因被認為在女性有生之年具有一定比例會產生卵巢癌。
3.子宮內膜異位症
研究發現有部分子宮內膜異位症與特定卵巢癌有相關性。
4.不曾生育
也有說法指出卵巢癌與長期、持續性排卵有關,例如從來沒有生育過的女性,因為卵巢沒有休息、持續排卵而提升罹癌機率。
5.初經早或停經晚
也因為月經周期持續排卵,而成為卵巢癌好發族群之一。
張志隆直言,卵巢癌「沒有真正很好的預防方式」,不過上述的高危險族群,到了一定年紀如40歲後,可定期就醫接受超音波檢查加上腫瘤指數篩檢,為目前被認為揪出卵巢癌較為可行的方法。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解釋,卵巢的大小約杏仁般尺寸,位處於骨盆腔深處,往往在進展到10~20公分時才開始出現症狀而被注意到,又或產生腹水、腫瘤破裂、扭轉產生腹痛就醫才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