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歲男子凌晨腦出血去世,竟是因為一碗湯?兩種湯,即傷腎又招癌

2025-05-08     任紹昌     反饋
1/2
常言道,「藥補不如食補」。這句話在中國人的「湯文化」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久病體虛,喝碗雞湯補補;缺鈣了,多喝骨頭湯;哺乳期,用鯽魚湯下奶……

但今天,梁醫生要通過一個真實案例,給大家提個醒:「這兩類湯,再愛也要少喝」。

突發腦出血 與喝湯有關?

49歲的老張患有高血壓,可他平日裡卻最愛喝味道濃郁鮮香的「老火靚湯」,尤其是用豬骨、扇貝、雞鴨等食材熬煮而成的濃湯。

他總覺得「喝湯補身」,卻沒意識到,這種高油高鹽的飲食習慣對血壓控制極為不利。

某天和家人爭吵後,老張突然頭痛難忍,緊接著便倒地不起。儘管家人及時將他送醫,但因為腦出血病情兇險,最終還是不幸離世 。

什麼湯不滋補 反傷身?

久煮、高濃的葷湯

在煲湯這件事上,不少人都信奉「慢工出細活」。覺得小火慢燉幾小時,才能把食材里的「精華」熬出來。好像湯越濃白,營養就越豐富。

但食材里的營養元素,很難溶解在湯中。這看似香濃誘人的湯,其實是脂肪的「重災區」。

因為在熬湯的過程中,脂肪會發生乳化,使油和水完美結合,呈現乳白色。

而且,肉、海鮮、魚等食材都屬於高嘌呤食物,煲湯時間越長,湯里的嘌呤含量就越高。

如果只喝湯、不吃肉,就相當於扔掉了 90%以上的蛋白質,卻喝進去不少的嘌呤、脂肪和鹽。容易增加腎臟負擔,誘發高尿酸血症、痛風、慢性腎炎甚至腎衰。

同樣可怕的,還有湯里過高的含鹽量。一碗200ml的湯,就含有2g左右的鹽。要知道,《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的每日鹽攝入量是不超過6克。

鹽分攝入過多,不但會讓鈣質流失,還可能使血壓上升,造成血管內皮損傷、血中的脂質沉積,增加動脈硬化、腦卒中、心臟病及腎病的發病風險。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