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朱放視季蘭為紅顏知己,她的芳心再次被打開,然而,朱放終究沒有想與季蘭同白首。不久,朱放由湖州回丹陽(今江蘇),彼此再次分離。
無限惆悵再次來臨,李季蘭無奈寫下了《寄朱放》,以此希望朱放有朝一日能從丹陽回到湖州。
然而,彼此互相寄出幾封相思詩句之外,最後以朱放的一首《別季蘭》收尾。一句「岸旁花下有分離」寓意了彼此這輩子不可能成為伉儷。此後,彼此再無書信往來。
因詩被處死
一天,李季蘭的才華豪情被傳入到宮中,德宗李適皇帝一紙詔書下令她進宮。季蘭得知後既歡喜又遺憾,歡喜的是自己能得到當今皇帝的賞識,遺憾的是現如今自己已是人老珠黃,不見得能入皇帝的眼。
很快,李蘭從湖州由運河北上,到達廣陵後(今揚州)並遇見其詩友。詩友們都恭喜她,而她卻揮筆寫下了《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其詩無不透露著極度哀傷的她,也滲透著她即將面見聖上時,那顆忐忑不安的心。經過半年多的路程,她終於到達了長安。
德宗見到李季蘭後,雖然心中遺憾她人老色衰,但是對她的詩才很是滿意,並經常帶她在宮中一起賞景作詩。一個月後,李季蘭深知德宗心中的遺憾,便告辭聖上,並在長安城道觀寺廟住了下來。
783年,德宗一支軍隊突然叛變,其被迫倉皇逃往奉天 (今陝西)。而守候在長安城的朱泚趁機起兵造反,很快,其被擁為新皇帝,並改國號為秦。
朱泚為鞏固人心,召集文人到宮中作詩討伐唐廷過失,歌頌大秦功德。而李季蘭也在迫使下,寫下了幾首讚美大秦的詩歌,還意外得了朱泚的嘉獎。
784年,德宗調集其他地區的兵力其中反攻長安城。朱泚哪裡是老皇帝的對手,很快朱泚就敗下陣來,其倉皇出逃,卻被追殺致死。
朱泚死後,德宗秋後算帳,李季蘭自然在其中。當德宗得知她曾為朱泚寫下讚揚其功德的詩句後,德宗勃然大怒,並派人將她押入天牢。
不久後,李季蘭備受笞刑,已是年老體弱的她怎耐得了如此鞭打,沒多時,她便沒了動靜,終年59歲。
李季蘭一生,因詩而「聞名天下」,也因詩成為階下囚。其父終究是沒有鎖住她女冠之名,而多次「亂縱橫」。不過,她何嘗不想終其一人相愛,終身相守不分離,然而,她一次次傾力而為所獲得的愛只不過是一場空,也是那個時代女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