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波瀾壯闊的傳奇一生

2024-12-20     花峰婉     反饋
5/6
秦朝長城的修築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有著嚴謹的建造工藝。在築牆材料的選擇上,主要採用磚石、土坯、木材、石灰等,磚石用來築牆,結實堅固,石灰則用於塗抹牆面,防止侵蝕和風化;土坯是將泥土和稻草混合製成,填充城牆中間的空隙,雖環保便宜但強度較低,需要定期維修;木材多用於城門、樓梯和護欄等建築的製作;而選用的木材也多是樹幹粗壯、質地堅硬的,像松木、檀木之類。

在築牆工藝方面,先是要進行勘測選址,挑選有山脈、河流等自然屏障,能提供天然防禦優勢的地方。接著是設計規劃,確定長城的長度、高度、寬度等參數以及城門、角樓、烽火台等建築物的位置與規模。地基處理也極為關鍵,工匠們會先在地面挖出約 1 米寬、30 厘米深的溝槽,放入直徑約 5 厘米的木樁,再用細石子和石灰填充壓實,打造出穩定的混凝土基礎,之後在此基礎上鋪設石頭、磚塊等材料打造堅固的基礎層。牆體砌築採用 「夾石法」,即在磚石之間夾入石塊,並不斷用石灰漿連接磚石以增強牆體強度和穩定性,最後用石灰和石膏等材料進行抹灰裝飾,讓長城更加美觀耐用。

長城的主要結構包含城牆、城門、角樓、烽火台等。城牆通常由兩層牆體構成,中間填充土坯、雜草等材料,形成寬闊的通道,其高度一般在 5 - 8 米之間,厚度在 3 - 5 米之間,是用磚塊和石頭等材料砌築而成,夾有石塊來增強強度與穩定性。城門作為城牆的重要部分,卻是整個防禦體系中相對薄弱的環節。角樓和烽火台分別位於城牆的兩端和中間,它們的作用重大,能用於觀察周圍的敵情,一旦發現敵軍入侵,烽火台可通過燃起烽火,迅速將敵情傳遞出去,形成一套快速反應的軍事通信系統,讓後方及時知曉並做出應對。

就這樣,長城在當時的邊防防禦上起到了關鍵作用,它猶如一道堅固的屏障,有效地阻擋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擾,保護了中原地區百姓的安全與穩定,也彰顯了秦朝的強大國力以及秦始皇對邊疆地區的掌控力,對後世的邊防建設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南征百越

秦始皇的雄圖霸業不止於北方,在統一六國後,他還將目光投向了南方的百越地區,開啟了南征百越的征程,旨在將這片廣袤的土地納入華夏版圖。

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下令太尉屠睢率領 50 萬大軍兵分五路平定嶺南,任命趙佗為副將。那時的嶺南地區,原住民部落眾多,被統稱為百越,雖然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但因山川五嶺的阻隔,遠離中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還處於相對落後的原始時代,當地越人多依靠打魚、狩獵、摘果等方式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戰爭初期,秦軍憑藉強大的戰鬥力連戰連捷,很快就攻占了番禺(今天的廣州),屠睢留下十萬人鎮守,自己則帶領三十萬人繼續進攻廣西地區,與當地的西甌部落作戰。然而,屠睢在作戰時採取了歧視和高壓的政策,強制推行秦王朝的政策,對越人燒殺搶掠,甚至殺死了西甌部落首領譯吁宋,這激起了越人的強烈反抗。越人躲入深山叢林,利用主場作戰的優勢,採用游擊戰的方式,讓秦軍處處挨打、處處被動,主帥屠睢也在一次戰鬥中被越人的毒箭射中而去世,秦軍遭遇重創,進攻陷入困境,還面臨著糧草補給缺乏的難題,因為要將中原的糧草運送給遠征南越的秦軍,只有從嶺北走陸路這一條艱難的道路,高高的五嶺山脈加上越人的游擊騷擾,使得糧草補給變得極為困難,軍心也開始浮動。

秦始皇見狀,再次發揮他強力的政治軍事手段,一方面讓秦尉任囂接替屠睢接任大軍主帥,穩定軍心;另一方面下令監御史祿督率士兵、民夫在興安境內的湘江與灕江之間修建靈渠,運載糧餉。靈渠建成後,溝通了長江與珠江水系,保障了秦軍的後勤供給,讓秦軍得以繼續作戰。

秦軍第二次出兵嶺南時,主帥任囂與副帥趙佗吸取了前任戰敗的經驗,採取更為保守的步步為營戰略,每攻下一處地方,便採取安撫越人的措施,尊重越人的生活習俗,只要越人願意歸順,服從秦朝管理,一切照舊,於是越來越多的越族部落紛紛前來歸順。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又派任囂與趙佗率援軍,經過苦戰,終於征服了南粵和西甌(廣東、廣西),成功將百越納入秦版圖,並按照秦朝的郡縣制,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領土範圍大約涵蓋今天的廣東(包括香港和澳門)、廣西、海南,以及福建、江西和湖南部分地區,範圍十分廣闊。

秦始皇征服嶺南地區,意義重大非凡。這一舉措拓展了華夏疆域,讓秦朝的版圖進一步擴大,使得中原政權控制的海岸線得以空前延長,同時加強了秦朝對南方地區的統治,讓嶺南越族地區從此劃歸秦朝的政治版圖之中,並在此後的數千年間再也沒有脫離中國的政治體系,還促進了中原文化與嶺南地區文化的交流融合,為這片多元的土地注入了統一的管理制度,也為後世對嶺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六、晚年舉措:求仙問道與政策爭議 (一)追求長生不老

秦始皇嬴政在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後,到了晚年,開始對長生不老之術越發迷戀。他期望能夠突破生命的極限,長久地統治自己所打下的龐大江山,永遠享受至高無上的權力。

為了實現長生的願望,秦始皇多次召集方士,命他們出海去尋找傳說中的仙藥。其中,徐福是較為著名的一位方士,他向秦始皇稱在浩瀚的大海之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住著仙人,且藏有能令人長生不老的仙藥。秦始皇深信不疑,給予徐福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讓他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出海尋藥。然而,徐福一去便再無音信,可秦始皇並未就此罷休,依舊不斷派遣其他方士繼續出海探尋。

除了徐福之外,像盧生、侯生等方士也備受秦始皇重用。盧生曾建議秦始皇隱匿自己的行蹤,避開惡鬼,說這樣真人就能到來,秦始皇居然聽信了這番話,甚至不再稱 「朕」,而是自稱 「真人」,還下令將咸陽附近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所宮殿用天橋、甬道相互連接起來,在宮中布置帷帳、樂器、美人等,並且嚴禁旁人泄露他的行蹤,一旦有人違反,便處以死罪。

但這些方士們終究沒能找到仙藥,侯生、盧生兩人還私下議論秦始皇,說他貪於權勢、剛愎自用、專用刑罰等等,隨後相約逃亡。秦始皇得知後怒不可遏,可即便如此,他對長生不老的追求依然沒有停止,依舊不斷耗費大量的資源在求仙問道這件事上,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在晚年時迷信的一面,以及對生命延續的極度渴望。

(二)焚書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 是秦始皇為加強思想控制而採取的較為極端的手段,這一事件實則可以分為 「焚詩書」 和 「坑儒生」(也有說法認為坑殺的主要是術士)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其背後有著複雜的起因以及深遠的影響。

首先來說 「焚書」 一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面臨著諸多問題。各國之間原本就存在著文化差異和衝突,秦國長期推崇法家思想,而其他地區的儒家等思想頗為盛行,山東六國對秦國本就存在不信任和排斥的情況。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秦始皇希望通過消除其他地區的文化影響力,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便採取了焚燒書籍這樣的文化專制手段。

導火索出現在秦始皇三十四年的一次宴會上,當時秦國大臣和山東六國的 「博士」 七十餘人參與其中。齊人淳于越提出恢復分封制的建議,認為秦始皇應該封子弟功臣,以確保朝廷的穩定。但丞相李斯反對這一建議,主張以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來統治。隨後,李斯奏請 「焚書」 令,建議焚毀除秦國史書以外的其他國家史書,以及《詩經》《書經》和百家著作,只允許博士官保留這些書籍,民間的書籍則要限期交出並燒毀。秦始皇同意了這一建議,就這樣,大量的書籍在這場行動中被付之一炬,先秦時代的許多古籍也未能倖免,這對於當時的士人階層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畢竟他們的學問和地位都與書籍緊密相關。

而 「坑儒」 事件則發生在 「焚書」 一年後。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取消了分封制度,推行郡縣制,這種統治方式改變了士人階層以往習慣的遊說和獲取官職的途徑,引起了他們的反對。當時,秦始皇重用方士尋求仙藥,侯生、盧生等方士因無法為秦始皇尋覓到仙藥,便私下議論秦始皇,之後還相約逃亡。秦始皇聞訊後,下令追查妖言惑眾者,受到牽連的諸生四百六十餘人在咸陽被坑殺。

秦始皇的 「焚書坑儒」 之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暫時起到了控制思想輿論、維護集權統治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對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摧殘,也加重了士人對秦朝的仇視,在歷史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成為了秦始皇身上備受後人詬病的一大污點。

七、沙丘之變:王朝命運的轉折
奚芝厚 • 155K次觀看
舒黛葉 • 30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福寶寶 • 46K次觀看
奚芝厚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喬峰傳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