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戰失利後,誰也不願意當出頭鳥白白犧牲,只是各懷異心,保存實力。
袁紹雖然是盟主,具有名義上的號召力,但更多的是充當標杆旗幟,因為其真實實力十分有限。
身為渤海太守,卻屢遭冀州牧韓馥排擠,其手下軍隊飢乏,偌大冀州竟無立足之地。
而袁紹圖謀東漢久矣,首先要做的就是擴張地盤,在討董過程中,就已形成「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南向爭奪天下」的計劃。
而黃河與燕代中間的冀州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是奪取天下的絕佳地緣。
袁紹的布局,實際上是效仿漢光武帝劉秀的經歷。
劉秀本為南陽豪族,年輕時喜好結交豪傑,隱匿亡命之徒,起兵反莽後,兩年內平定河北,然後以河北為基地向南定鼎天下。
袁紹不僅僅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所以在191年董卓西撤長安後,袁紹從孟津前線還兵,開始實施其計劃。
此時的袁紹僅僅控制單薄貧弱的渤海小郡,想吞併擁天下之重資的冀州難如登天,恰逢冀州牧韓馥的部將麴義反叛,袁紹藉機與其結交,以此瓦解韓馥勢力。
此後袁紹聽取賓客逢紀建議,來了一招借刀殺人,他派使者到冀州以北的幽州與幽州太守公孫瓚見面,約定與公孫瓚南北夾擊,共同瓜分冀州。
幽州位居北部邊境,歷來被視為苦寒之地,公孫瓚對物產豐富的冀州垂涎三尺,爽快的答應了袁紹的請求。
在取得與公孫瓚的聯盟後,袁紹開始實施第二步計劃,先是統率大軍向冀州首府鄴城進發,然後派使者遊說韓馥。
使者見到韓馥上來就是一頓嚇唬:公孫瓚南下,袁紹北上,雙方夾擊,別說冀州保不住,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難說。
然後又把袁紹大肆吹捧一番,勸韓馥讓出位置,可保榮華富貴。
韓馥本就性情怯懦,被軟硬兼施的一通忽悠,只能同意。
袁紹成功上位冀州牧,隨後將自己的親信謀臣安插在中樞各個崗位,韓馥猜疑害怕,趕緊向袁紹告辭離去。
至此袁紹不費一兵一卒,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控制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