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爛牌,打成王炸: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的發跡史

2024-09-06     花峰婉     反饋
2/5
慘烈的薩爾滸之戰。圖源:劇照

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多次進犯遼東的明軍重鎮,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到遼陽,再遷到瀋陽,約100萬漢人落入後金統治之下,其中很多人淪為奴隸。後金通過殘酷的征服登上歷史舞台,努爾哈赤立下心愿,要打入山海關,進軍中原,但這個計劃在他生前未能實現。

明天啟六年(1626),68歲的努爾哈赤結束了他的戎馬生涯,在距瀋陽40里的靉雞堡逝世。一說,他在此前攻打寧遠時被明軍炮火擊傷,繼而染癰疽而卒。

03

努爾哈赤死後,葬在今遼寧瀋陽東北郊外的福陵,這是關外三陵的第二座陵墓。

福陵前臨渾河,背依天柱山,規模比此前的永陵進一步擴大,按照古代帝王陵墓規制,建寢殿、植松樹、置石像等。

福陵建於清太宗皇太極在位時。陵初成,皇太極遷其生母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與父親努爾哈赤合葬。皇太極的母親來自海西女真葉赫部,名為孟古哲哲,當初,努爾哈赤與葉赫部聯姻,容貌姣好的孟古哲哲被選中,隨後生下了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

但努爾哈赤和孟古哲哲聯姻後,兩部的戰爭仍未停止。29歲的孟古哲哲病逝前,想要再見母親一面,努爾哈赤向葉赫部提出請求,未能得到同意,孟古哲哲便在雙方的仇恨中去世。後來,努爾哈赤對皇太極說,你是「為父我之愛妻所生之唯一之後嗣,故不勝愛憫」。

努爾哈赤一生納的福晉太多了,關於她們的八卦不勝枚舉。但說到努爾哈赤的身後事,就不得不提他的最後一任大妃(大福晉)阿巴亥殉葬之謎。

阿巴亥出自烏喇那拉氏,12歲便嫁給了努爾哈赤,後來生下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子,備受榮寵。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卻火急火燎地逼迫這位大妃殉葬。

一說,阿巴亥殉葬是出於努爾哈赤的遺囑,因為她跟努爾哈赤的第二子代善傳出了緋聞。當時,阿巴亥是個美貌少婦,不甘宮中寂寞,偷偷給代善送各種禮物,包括綢緞、銀子等。努爾哈赤得知此事,便動了殺阿巴亥的心思,只是顧及到他和阿巴亥所生的幾個孩子還小,才沒有痛下殺手。

努爾哈赤臨死前留下遺囑,說:「大妃心懷嫉妒,常常使我不開心,她雖機智聰明,但留著必定會作亂,希望各位貝勒待我死後,命她殉葬。」阿巴亥仍對人生有所留戀,根本不願殉死,於是不停地求情,但皇太極嚴格遵守努爾哈赤的遺言,阿巴亥只好穿戴好衣服自盡。

然而,阿巴亥殉葬一事,可能另有隱情。

努爾哈赤臨終前,四大貝勒中的代善和皇太極功勳卓著,是汗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其中,代善更為年長,且智勇過人,為後金立下汗馬功勞。代善和大妃傳出緋聞,不僅讓大妃與努爾哈赤的感情出現破裂,代善也會因此名聲受損、遭受打擊,此時,最有利的就是皇太極。

面對遺詔,阿巴亥百口莫辯,被迫以身殉葬,後來,其子多爾袞成為攝政王,恢復了母親的名譽,尊為孝烈武皇后。

作為大貝勒的代善,儘管在皇太極繼位時鼎力支持,但皇太極繼位後,為了坐穩汗位,仍然找各種理由打壓代善,迫使代善賦閒在家,遠離朝政。

福陵還有另一個疑團,按照《清實錄》的記載,皇太極遷葉赫那拉氏與努爾哈赤合葬是在後金天聰三年(1629)。按照後來確定的清朝陵寢制度,帝陵要隨葬香冊、香寶,前者是記載皇帝、皇后功業和德行的冊文,後者刻有其諡號,隨葬時由嗣位的皇帝親自送入地宮。

但《清實錄》載,努爾哈赤福陵直到順治元年(1644)才「恭上冊寶」,此時,努爾哈赤已經死了18年了。有學者推測,努爾哈赤的遺骨此前可能沒有葬入地宮,而是按照習俗存放於享殿。後來,清朝統治者入關,才模仿中原王朝的制度,對福陵進行擴建,並將努爾哈赤葬入地宮,奉上寶冊,以此掩蓋關外時期的陋習。

從嬪妃的殉葬和冊寶的混亂中可見,此時後金帝陵制度並不完善,仍帶有滿族早期舊俗的影子。

04

35歲的皇太極接過後金的汗位,隨後進一步將滿洲人的汗國,建立為中央集權的帝國。

對此,《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將皇太極建立「帝國」的舉措分為兩大方面。

首先,是「政治帝國的建立」。

按照努爾哈赤留下的八旗制度,四大貝勒位高權重,整個汗國如「十羊九牧」。皇太極繼位之初,與其他三位貝勒共同執政。各貝勒都支持皇太極繼承汗位,但心裡各有各的算盤。

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之侄)有一次直截了當地對皇太極說:「我和其他貝勒都支持你當大汗,但是你繼位後,讓我離開這裡,我要自己到邊境生活。」

皇太極當即拒絕阿敏的請求,說:「你如果離我而去,那麼,兩個紅旗、兩個白旗和兩個藍旗都可以自行離去,我將失去整個國家,我還算哪門子的大汗呢?」

於是,皇太極憑藉政治的鐵腕,不斷削弱三大貝勒的權力,先後將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大貝勒代善驅逐出政治中心,直至廢除大汗與三位貝勒上朝並坐的制度,由皇太極一人「南面獨坐」,取得專權。

皇太極又仿照明朝,逐步完善國家政治機構,如設立六部、都察院、理藩院、文館等,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其次,是「觀念帝國的建立」。

1636年,皇太極在群臣的擁護下稱帝,改國號為「清」,年號為「崇德」,從後金的「天聰大汗」搖身一變,成了「大清皇帝」。

皇太極建立清朝,並不是簡單地改國號而已。此前,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時,以曾經建立金政權的女真人為祖先,但皇太極放棄了這個狹隘的名稱,採用一個新的國號,不再強調與金的關係,他所要建立的帝國不僅包括自己的部族,還包括了眾多的非建州女真人,比如漢人、蒙古人等。

皇太極重視漢族士大夫的作用,他說過一句話:「文武並用,以武功戡禍亂,以文教佐太平。」於是對當時清政權統治下的漢人進行「量才錄用」。

有學者認為,滿族統治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與他們迅速地認同儒家的意識形態有關。他們通過不斷加強與漢族士大夫的聯盟,實行所謂的「滿漢兩頭政治」。已投降的漢族士大夫和明朝官吏也樂於與他們合作,在維護儒家道統的事業中形成共同的利害關係。

魏斐德在《洪業:清朝開國史》中舉了一個廣西巡撫馬雄鎮家族的例子,還原了馬氏家族從明朝忠臣到清朝忠臣的身份變化。

清康熙年間,爆發了三藩之亂,叛亂的將領將時任廣西巡撫馬雄鎮幽禁起來,逼迫他一起造反。馬雄鎮寧死不屈,被囚禁三年,天天著書賦詩明志。後來,吳三桂的部下打到桂林時,押著馬雄鎮到陣前,要求他投降,並當著他的面,殺了他的妻兒。馬雄鎮大罵:「吾義守封疆,不能寸斬汝以報國,死吾分也!」一家老小被殺後,馬雄鎮慷慨赴死。

從這個故事中可知,馬雄鎮是清朝的忠烈之臣,鐵骨錚錚的漢子。

但如果將其家族史往上追溯,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馬雄鎮的父親馬鳴佩曾以明朝諸生的身份歸降皇太極,得到清廷的賞識,後來官至江西總督,多次與南明抗清將領交戰。若以明人的觀點來看,馬鳴佩就是不折不扣的「漢奸」。

再說馬鳴佩的父親馬與進,曾是明朝的官員,後金攻打遼陽時,馬與進隨軍出征。馬與進的妻子聽說夫君戰死沙場,帶著部分家眷和僕人42人集體自殺。這麼一看,馬家的奶奶又忠於明朝。

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清朝取代明朝,取得「天命」的漫長過程。追根溯源,與皇太極當初仿照明朝,建立「帝國」的一系列措施不無關係。
奚芝厚 • 164K次觀看
舒黛葉 • 30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福寶寶 • 47K次觀看
奚芝厚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喬峰傳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