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慕貞:與孫中山體面離婚後,定居澳門,夫死寫文悼念,86歲辭世
「今宵露寒,先生再見!轉身卻是淚水潸然,這似水流年,我們不虧不欠。」
這是後世為盧慕貞寫給孫中山的《再見先生》里的一句,這段歌詞並非出自盧慕貞之手,可它卻無比準確地將她與孫中山離婚時的心境,描摹到了「入木三分」的境地。
孫中山派侍衛官鄭卓和孫科拿著擬好的離婚信找到盧慕貞,是在1915年3月,此時,她年已48歲。
盧慕貞
盧慕貞看了信後,不假思索地叫兒子孫科取過筆,在信上寫了一個「可」字。這個字的最後一筆是一橫,寫那一橫時,她的手微微顫了顫,所以那最後的「封口」一橫,有些往下走,沒錯,那一橫「不平」。
這個「可」字,代表她同意離婚。一旁的孫科和侍衛官都有些驚訝,盧慕貞大約看出來了,於是,她抬起已經因為脫髮而格外光亮的額頭道:
「阿卓,我確實幫不了手,我學識唔夠,更唔識英文,我又纏腳,行走也不方便,我點樣(這樣)可以幫先生呢!」
鄭卓聽到這番話立即紅了眼,他一聲不吭地看著那份離婚理由書上的「可」字,他恍覺那個字在不斷變大……
簽下這個字後,一旦正式手續辦完,盧慕貞與孫中山便不再是夫妻。這一切,是盧慕貞早已預見的。對於這即將發生的一切,她心裡有隱痛,卻並不覺得悲哀。
是啊,「成全」本身便是一件好事。
可是,做好事的人,永遠不會是那個最快樂的人。可說到快樂,過往與孫中山長達31年的婚姻,她又是否真的快樂過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盧慕貞並不肯定。
與孫中山結婚時,她是個年僅17歲的少女。如當時的多數男女一樣,他們的婚姻是父母包辦。結婚前,他們兩家雖有交往,但他們二人卻並不認識。
真正認識孫中山,乃是在1885年5月26日的洞房花燭夜。蓋頭被揭開時,她眼前的是一個外貌俊秀、氣宇不凡的男子,他正用大而有神的眼睛望向她,那一刻,她覺得全世界只有她和他。
盧慕貞的容貌算不得出眾,她額頭很寬,這讓她的臉顯得有些大,自然地,她原本還端正的五官也因此顯得不那麼出眾了。
盧慕貞並未從孫中山的眼裡看出什麼來,她甚至看不出他第一眼見她時究竟「是悲是喜」。盧慕貞並不知道,孫家人著急給孫中山娶親的背後原因,乃是想通過婚姻「拴住」孫中山那顆不安分的心。
婚前,孫中山是父母和長兄孫眉眼裡的「問題孩子」,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的他對清政府那一套恨之入骨,他對所有傳統的東西也有很大的牴觸,為此,他曾帶人將村裡的佛像推倒並一腳踩碎,平日裡,他的言辭間,也滿滿都是對各種事物的不滿。
可以說:革命者的形象,已經在18歲的孫中山身上顯現。
盧慕貞自小受傳統思想影響,這註定:她和他將不是一個世界的人。這段看似「門當戶對」的姻緣,其實恰是「命運牽錯的線」。
盧慕貞的理想人生是「平安順遂」,是「和和美美」。然而,當這樣的理想迎面撞上「將讓中國發生翻天覆地巨變的革命者孫中山」時,這場結合,註定將是錯誤。
人生沒有提前預見,盧慕貞也並不能預見自己和丈夫以後的人生。她只隨著命運之線的牽引,繼續著她的人生。
婚後僅僅三月,孫中山便回到了香港中央書院復學。在學校里,因為博學多才,孫中山一直被人稱作「通天曉」。婚後的那三個月的相處中,盧慕貞已經隱隱察覺到:她的丈夫,與普通男子不同。
這種不同,體現在談吐間,也體現在他的氣度上。她發現:丈夫似乎對凡塵的諸事都不甚在意,可一旦碰到和政治相關的事,他整個人便會變得特別亢奮。
此外,盧慕貞還發現,丈夫對於男女之事似乎也並不大在意。沒錯,他的注意力似乎不在這上面。她想:他是個干大事的人!但這個大事,究竟多大,她並不知道。
干大事的人,往往會很忙,她的丈夫比她想像中還忙。他幾乎很少回廣東香山縣翠亨村老家,偶有信來,也很少提及她。她於是想:「干大事的,都不能太兒女情長。」
後來,孫中山進入了雅麗醫校,盧慕貞便傻傻地尋思:「他將來啊,會是個醫生,醫生就是給人看病的!」這樣想著,她心裡覺得踏實極了,她甚至開始憧憬起她做「醫生太太」的日子來了。
孫中山進入醫校後不久,他的父親孫達成得了重病。公公病倒後,盧慕貞寸步不離地陪在左右,她每天為他親奉湯藥,其孝心讓整個孫家人都感動不已。
孫中山和大哥孫眉回鄉探望父親時,因親眼見盧慕貞用心照顧父親,他不禁對她好感倍增。這段時日裡,夫妻倆感情漸生。而病榻上的父親見此情景,自然也欣慰不已。
孫達成病逝三年後的1891年,盧慕貞生下了她和孫中山的長子孫科。兒子出生後,她和丈夫的感情也越發好了。期間的盧慕貞一度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有時,半夜醒來,若能看到丈夫和兒子都在身旁,她竟會高興得失眠。
孫中山不在的日子裡,盧慕貞一心操持著小家,她不僅把婆婆照顧得妥妥噹噹,還將嬸母程氏的生活也打點好了。可以說,孫中山能在外頭一心忙事業,與她的付出息息相關。
可盧慕貞畢竟是女人,夜深人靜時,經常得不到丈夫陪伴的她也會有情緒。不過,她畢竟不是一個被嬌慣的女人,她的情感也總是收著的狀態,她天生就是一個大女人。
大女人和小女人的區別是,大女人的精神更加獨立,她們更多地想到為男人付出,而不是依賴或者索取。
孫中山在醫校的成績很喜人,1892年,他取得了雅麗醫校第一屆畢業生的第一名,因為成績優異,他得了醫學博士的學位。
得知消息後,盧慕貞自然跟著歡喜:她的丈夫,果然是人中龍鳳。這樣想著時,她便也越發努力地操持著家事了。
丈夫不在家的日子裡,盧慕貞每年都會給他縫製新衣服和鞋襪,而婆婆楊太夫人身上的穿戴也多是出自她之手。一針一線里,她把思念縫進了衣服里。
盧慕貞並不知道,在她一針一線縫製時,他的丈夫已經離她越來越遠,他甚至將長出一雙巨大的翅膀:翱翔向九天。
孫中山在醫校期間,經常和同學一起討論政局。畢業後,開始行醫的他,甚至還上書李鴻章,而這次上書,也成為孫中山一生革命生涯的開端。
1894年,28歲的孫中山抱著「冀萬乘之尊或一垂聽,政府之或可奮起」的希望,帶著他閉門寫了幾天的國事陳情書北上,想見見清政府中堂大人李鴻章。
然而,因為此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正在督師練兵的李鴻章卻對著引薦孫中山的人,揮了揮手道:「打完仗以後再見吧!」
上書失敗後,孫中山認定:清政府積弊已深,無可救藥。
轉身,孫中山便創辦了興中會,併火速辦了出國護照,他的宏圖大志就此展開,而這一步就是:「赴檀島、美洲,糾合海外華僑以收臂助。」
到檀香山後,孫中山便開始組織革命黨舉行起義。他甚至還說服了自己的大哥孫眉,因為對弟弟的救國之心感動,他決心傾盡全力支持弟弟革命。
就在孫中山準備起義這年,盧慕貞生下了他們的長女孫娫。兒女雙全讓孫中山心裡很欣慰,但這並未絲毫阻礙他的革命步伐,他甚至沒有想過革命是否會影響到他的家人,他的心裡已經只有天下蒼生。
已經沒有任何能夠阻止孫中山起義了。
1895年,29歲的孫中山預備在廣州組織第一次起義。然而,由於廣州起義的計劃已被滿清當局獲悉,這第一次起義失敗了。
起義被清政府鎮壓後,他們開始瘋狂緝拿革命黨人。孫中山在10月27日深夜乘船逃出廣州,因為形勢危急,經香山唐家灣到澳門時,他竟然沒來得及向老母、妻兒道別。
這一路山高路遠,這一路,孫中山便輾轉去了日本。
而此時,因為孫中山領導起義失敗,他的家人受到了牽連。他成為清政府「要犯」後,其家人自然受到誅連。幸虧,清政府官署書吏特意將孫中山老家「翠亨村」寫成了「翠微村」。若非如此,等待盧慕貞的,將是一場大大的劫難。
借著書吏特意寫錯地名爭取到的時間,已得到消息的盧慕貞和楊太夫人趕緊借了數十金打點了官差。這時候的盧慕貞比任何時候都著急,她終於知道丈夫在做什麼了。她一邊擔心丈夫的安危,一邊忙著帶一家老小逃難。
在興中會會員陸燦的幫助下,盧慕貞終於得以帶著四歲的兒子孫科和襁褓中的長女孫蜒,與楊太夫人、嫂嫂譚氏一起逃到了香港。之後,他們又經幾輪輾轉後,逃往了檀香山,並投奔大哥孫眉。
逃難路上,盧慕貞吃盡了苦頭。她的小腳被磨破了,她接連生產未恢復的身體,也因勞碌奔波留下了病根。好在,他們總算逃過了這場劫難。得知丈夫是扮了女裝才逃過清政府緝拿時,她竟不知是該笑還是該哭。
自此,盧慕貞的人生被徹底改寫。此後的無數年裡,她一直和孩子們寄居在了長兄家,丈夫只偶爾才能回來看他們一眼。
1896年6月,孫中山遠赴歐洲進行革命宣傳。臨走前,他曾回到檀香山與妻子兒女團聚。這次短暫相聚,後來成了盧慕貞經常回想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