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匈奴也樂得接受豐厚貢品,轉而向西擴張。100多年後,漢朝國力大增。漢武帝登基,決心解決北方這個心腹大患。
公元前133-119年,漢武帝發動了歷時15年的北伐戰爭。在名將衛青、霍去病的帶領下,漢軍數次大破匈奴軍,奪回河套,將匈奴逐出河南,退守漠北。
自此,匈奴國力大衰,再無力與漢朝抗衡。此後的數十年間,匈奴陷入分裂內耗的局面。
走向消亡,分裂融合
公元前60年,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分裂,匈奴日逐王先賢撣率眾降漢,是為南匈奴。
投降漢朝統治的南匈奴單于開始與北匈奴大打出手,漢朝則全力扶持南匈奴,對北匈奴形成鉗形攻勢。
東漢初年,竇憲率軍深入漠北,在燕然山大破北匈奴,逼其全部西遷中亞,匈奴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同時,漢朝採取懷柔政策安頓南匈奴。漢朝還教授南匈奴種植農作,使其開始定居生活,這進一步加速南匈奴向漢族的融合。
數百年之後,南匈奴漸漸喪失遊牧生活的本領,成為農耕民族。
其中以曹魏時期最為顯著,當時曹魏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將南匈奴編入郡縣,加速了同化進程。
南匈奴融入漢族後,為漢族注入新的基因和文化因素。
很多姓氏可能都與匈奴有關,如劉氏、金氏等。據人類學家研究,不少漢人都具有與北方某些民族相似的基因。
所以南匈奴的血脈並沒有斷絕,而是永留在漢族之中。至於北匈奴他們在西遷後幾百年的動向成了歷史難題。
學術界現在比較公認的觀點是,這批西遷的北匈奴有三個去向:一是繼續向西,後世的歐亞匈奴帝國可能就是他們的後人;
二是返回東部,與當時崛起的鮮卑部落融合;三是歸降漢朝,成了中國北方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推動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