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蘋果不叫「蘋果」,古人取了個非常唯美的名字,日本沿用至今

2024-03-12     花峰婉     反饋
2/3
肯定許多人會認為在日本他們種植的蘋果都叫紅富士。 其實不然,紅富士這一品種的蘋果確實是來自日本,但這並不是最初蘋果傳入日本時的名稱,相反,紅富士品種的蘋果其實都是日本本土人對蘋果進行改良之後取的名字。那麼,最初傳入日本的蘋果到底是什麼名稱呢?

其實,這與我們中國的蘋果名稱還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當時他們所用的名稱是中國古人取的,並且名字還非常好聽,以至於日本人一直將名稱沿用至今。

在漢代時期,蘋果從最開始的奈又被人們改名為「林檎」,在史書《廣志》上面曾經這樣記載蘋果:「林檎,似赤奈子,亦名黑禽,亦名來禽。言味甘,熟則來禽也。」這段話從口感這方面深刻地讚美了林檎的甘甜,也正因此所以人們才取了林檎這一唯美的名稱。

林檎其實是作為我國最土著的一種蘋果,但它也因為它的口感,在後面逐漸被淘汰。林檎的口感比較綿軟,甜度適中,相較於現在市面上的蘋果,口感並沒有太好。因此,林檎這一種類蘋果在時代的變遷過程中也逐漸被淘汰掉,隨之淘汰掉的自然就有古人對林檎這一稱呼。雖然它在我國被淘汰掉,但卻也在日本一直延續了下來。

林檎還有另外一種叫法即為沙果,顧名思義就是這類蘋果的口感十分沙甜綿軟。沙果在我國栽培歷史久遠。早在晉朝時期,人們就在詩文書作中有關於對林檎的記載。人們不僅十分仔細地記載了林檎的顏色外觀而且還記載了它的口感,將它對其他種類進行區分,人們當時就對水果的分類已經十分成熟。可見,蘋果早在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在甘肅一帶廣為栽培。

在唐代之後,蘋果更是被推廣到中國的各個地方進行栽種。其生長條件較為寬鬆,對環境的要求不高,因此被許多人民栽種,並根據地域環境還會進行相應的改進。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中就有讚美它的詩句:「最憶東坡紅爛熳,野桃山杏水林檎。」

後來,日本的遣唐使者來到大唐,並將這種名為林檎的水果引入到日本,因此日本就一直沿用林檎這一名稱來代替蘋果,這體現了日本對傳統的古代文化的十分重視。以至於經過這麼長的時間還是一直以林檎作為蘋果名稱。

此外,在唐代時期,人們已經有了記載水果形狀的傳統。他們將從西域引進的蘋果進行記錄並與栽種的林檎進行對比,發現林檎與西域水果的形狀相似。後面隨著漢代的絲綢之路的開放,東漢佛教傳入到中國大地上,這也與林檎後面變成蘋果這一名稱密切相關。

大量的佛教經文傳入到中國,在這其中也有不少佛教中的水果被廣泛傳播,許多人也開始信奉佛教。

唐代中期時,在民間人們對於林檎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文林果。是因為民間有百姓發現了這類水果個頭很大,味道嘗起來很甜,於是將它獻給了文林帝,文林帝嘗了後十分喜歡,民間就叫它為文林果了。這便是文林果的由來,在這句詩中還可以看出林檎的果實較大,顏色是有點白色但又帶紅色,是被高宗賜給文林郎因此而得名為文林果。

但蘋果又是怎麼從最開始的奈、林檎或文林果變成了現在人們口中熟悉的蘋果這一名稱的呢?

其實蘋果最早的諧音吉來自於佛經當中,來源於梵語中的「頻婆」一詞,在佛經中有這樣一段話:「頻婆果,此譯雲相思也。」在這裡「頻婆」就已經指的是蘋果了。再有唐代僧人釋玄應著作的《一切經音義》之中解釋到:「丹,赤也。潔,凈也。頻婆果者,其果似此方林檎,極鮮明赤者。」裡面就十分明確地表明了頻婆的外形和林檎十分相似,其實頻婆就是在西方改良之後的蘋果,而林檎則是適應本土氣候而形成的水果。

此外,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出來早在唐朝時期人們就意識到林檎與頻婆十分類似了。而後人們便對「蘋果」的分類十分注重。

早在宋代時期,人們對頻婆和林檎的分類就十分細化。例如,人們會將林檎又分為金林檎、紅林檎、水林檎等,是按照林檎的顏色分類的。在宋代也有許多詩人寫詩讚美林檎,有宋徽宗的《金林檎游春鶯》詩中這樣寫道林檎:「佳名何拔萃,美譽占游春。三月來禽媚,嬉娛異眾倫。」

可見林檎開的花也是十分美麗的,又有著名詩人楊萬里《春望二首》中這樣描述林檎:「春光放盡百花房,開到林檎與海棠。青卻子城千樹柳,高枝猶有一梢黃。」;可見在宋代人們更多的是將林檎作為一種觀賞性植物,而非水果。

其實在宋代對蘋果一詞也有「頻婆」的說法,由於當時佛經傳入中國已經有一段時間,經過了與中國文化相融合之後。佛經中對於頻婆的說法又與之前唐代時期有所不同,他們將 其翻譯為「佛眼果」,因此就將原產於我國的苹婆改稱為頻婆果,這就是蘋果的演變了。

當時蘋果在印度和東南亞也產有頻婆果,因此就將其命名為苹婆果,曾有南宋詩人朱翌在他的《乞雙峰山頻婆果》中這樣寫道:「我聞如來有佛眼,結子成時速寄來。從此慈悲修廣目,得爭開處便爭開。」這是描寫苹婆果生長開花的畫面。

除此之外,由於宋代時期中原與西域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甚少,因此之前從外來引入的蘋果其實並沒有再被傳入,而現在的蘋果是當時頻婆果改進形成的。

後來到了元代,隨著朝代的變革與時代的進步。元代中有不少的水果是產自中亞地區,由外地的改良水果引入元朝。在這一時期,蘋果也被引入到地域遼闊的元朝廣為栽培。後來再到明朝時期,就有許多明代詩人作詩描寫蘋果。

例如有明代雜劇作家寫的《元宮詞百章》之十:「興和西路獻時新,猩血平波顆顆勻。捧入內庭分品第,一時宣賜與功臣。」在這句詩中的猩血平波就指的是蘋果,說蘋果的大小均勻,賞賜給功臣。在這說明其實外來傳入到蘋果並不多,比較珍貴因此只是在用作賞賜時才會給有功的大臣。

在明代中期時,蘋果就被人們廣泛地種植,也是在這一時期才真正地出現了蘋果這一名稱的,從明代的萬曆年間的農書《群芳譜·果譜》中就出現了有「蘋果」詞條,從而也說明了蘋果一詞是在這個時候被人們發明的。有許多專門研究歷史和農學石的專家們認為這次蘋果一詞的出現就是在漢語中最早使用的時期。而蘋果一詞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
呂純弘 • 130K次觀看
呂純弘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花峰婉 • 17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花峰婉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滿素荷 • 4K次觀看
喬峰傳 • 34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2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9K次觀看
幸山輪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