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氣死父親,私通乳母,鄭成功的逆子,雖失小節卻守20年大義

2024-02-16     花峰婉     反饋
7/11
鄭經面對清廷和荷蘭的合力攻打,鄭經也使出渾身解數,他派周全斌率領精銳在金門禦敵,自己親臨廈門指揮戰陣。雙方鏖戰了一個多月,明鄭大軍並不吃虧。

可是,清廷為了取勝,持續調集海澄公黃梧、水師提督施琅出海澄進攻廈門。施琅本就是鄭成功的部下,後來投降清朝,此人極擅水戰,再加上鄭經已經人困馬乏,很快清廷取得優勢。鄭經見勢不敵,只得帶領眾人退守銅山。

此戰,算得上是鄭經遇到的一大挫折。金夏失守後,明鄭將士們傷亡慘重,鄭經只得回台灣休養生息,再圖後舉。

鄭經留周全斌在銅山,接下來,清廷開啟了大範圍的招降政策,幾次派投降的舊部去銅山招降周全斌。為了誘降周全斌,清廷一方面堅壁清野,另一方面派兵攔截周全斌的補給。《清史稿》云:銅山糧垂盡,全斌亦出降,封承恩伯。

周全斌本是鄭經的心腹猛將,他在彈盡糧絕之時投降了清朝。

此後,鄭經在台灣訓練將士,發展經濟,用武力多次阻擊清軍和荷蘭人的攻打,守住了明鄭的「鐵桶江山」。鄭經在台灣期間,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兩大使命,第一是反攻清朝,第二是避免把台灣交到外族人手中。

博史君讀鄭經抗清的這段歷史,最大的感觸就是:鄭經退守台灣,雖然是形勢所迫,但他卻在抗擊外敵方面立下大功,為中華民族守住了台灣島。而清廷為了消滅明鄭,不惜與外夷聯合。至少在大義方面,鄭經是站得住腳的。

實際上,鄭經對台灣的貢獻,遠不止這些。

四、鄭經治台灣,永華興文教

鄭經既要靠武力對抗清廷和荷蘭人,又要伺機反撲清朝,那必須得滿足一個最基礎的條件,那就是充足的後勤補給。可是,鄭經初到台灣時,台灣還是一片「蠻荒」,當地不僅土地貧瘠,而且台灣同胞的生產力遠不如閩浙一帶。這麼多將士要填飽肚子,其實是個難題。

這個時候,他身邊大謀士陳永華則為他立下大功。在陳永華的建議下,鄭經在台灣做了三件大事:

其一,開荒耕種、發展屯田。根據《台灣外記》記載,鄭經下令「分配諸鎮荒地,寓兵於農」,將士們不打仗的時候,紛紛被派往各地去開荒種地。而且,鄭經還派陳永華通過「天地會」等渠道,從閩浙粵等地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大大提高了台灣當地居民的農耕生產力。這對於明鄭接下來20年固守台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二,打通商貿,鼓勵通商。鄭經退守台灣後,康熙帝為了堅壁清野,困住鄭氏,在沿海一帶施行了嚴格的「沿海遷界」政策。台灣船隻不能和清廷做生意,這讓他們不能迅速獲得糧食、布匹、鐵器等商品。鄭經和陳永華商量,決定打通海外商貿。要知道,鄭家就是做海上生意起家的,他們迅速和日本、朝鮮和東南亞諸國做起了貿易。這對發展當地經濟作出巨大貢獻。

其三,大興文教,施行科舉。在明鄭初期,台灣的原著居民以高山族為主,他們絕大多數都沒有讀過書,對儒家文化更是毫無認知。鄭經認為,若想長期在台灣立足,必須要興文教。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年輕的人才,而當地百姓才能懂得忠孝仁義的道理。

其實,相比於前兩點來說,第三點最難,影響也最深遠。因為當地百姓對「受教育」這件事是抗拒的。即使鄭經在台灣各地設立文廟和學堂,但老百姓還是不願意送孩子去讀書,因為一旦送孩子去學堂,就意味著家裡失去一個勞動力。最後,鄭經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勵」措施。例如只要讀書就可以免除一部分賦稅和徭役,這才讓台灣文教興盛起來,儒家文化從此開始在台灣興起。

《禮記·經解》中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博史君認為:鄭經在台灣施行文教,對台灣融入中華文化意義重大。此舉加大了兩岸兒女對中華文化的同宗同源的認同感,對中華民族的統一,可謂利在千秋!
喬峰傳 • 101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14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奚芝厚 • 1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畢姣宏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3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610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2K次觀看
奚芝厚 • 1K次觀看
奚芝厚 • 13K次觀看
喬峰傳 • 710次觀看
喬峰傳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2K次觀看
喬峰傳 • 73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