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游牧民族長期在塞外生活,醫療、衛生條件很差,整日裡與牲畜們同吃同住。於是很多不知名的病毒,就悄無聲息的在人和動物之間傳播開來。
這些病毒在人和動物的身體里不斷變異,最終變成了人畜皆可感染的病毒。
牧民們根本就不知道,這是傳染性極高的病毒,只當那些人是感染了風寒而死,並沒有做出任何防控的措施。
而漢朝的士兵們在與匈奴人作戰的過程,也難免會被傳染,但是因為疫病發病速度很快,致死率很高。
人往往還沒有得到治療,就已經病發身亡了,所以當時的漢朝大夫們,對這場突發的疫病也是束手無策,深感頭疼。
這場疫病,就這樣反反覆復地持續了將近51年,致使上千萬的百姓在這場疫情中喪生。
據《中國人口史》的記載,在漢靈帝光和七年時,人口約有5500萬左右,但是到東漢滅亡時,人口迅速銳減到了只有1500萬,人口減少過半。
名人殞命
熟悉歷史的人肯定聽說過「建安七子」的名號,他們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對當時的文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七人當中,除了被曹操處死的孔融,和早亡的阮瑀以外,剩餘的五人,都死於建安二十二年的這場大疫病。
建安二十二年,王粲(càn)跟隨曹操征戰東吳,卻因為感染了疫病,在返回鄴城的途中病逝,享年41歲。
王粲和曹丕是至交好友,王粲身死的消息傳回來的時候,曹丕悲痛不已,他以世子的身份,親自給王粲送葬。
曹丕想起了王粲生前最愛聽驢吠,便在墳前學起了驢的叫聲,以此表達對王粲的懷念之情,驢鳴送葬的典故就出自這裡。
除了建安七子,曹魏權貴司馬朗,也是死於這一次的疫病。據記載,司馬朗跟隨曹操前去討伐孫權,卻在魏軍安營紮寨的時候,發現軍中出現了大規模的瘟疫。
司馬朗作為將領,為了穩定軍心,便親自前去探視這些生病的士兵們,可因為防護措施沒有做到位,司馬朗也被感染了。
後世很多人認為曹操這次大敗,是由於劉備與孫權聯手作戰的原因,但如果不是這場瘟疫,逼得曹操不得不退軍,曹魏和東吳之間,誰勝誰敗還真不一定。
在查閱東漢時期的歷史資料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名人都是在這段時間裡去世的,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身強體健,正值壯年,突然的暴病而亡,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這場疫病。
神醫現世
亂世之中出英雄,在這場肆虐的瘟疫中,民間也出現了一位神醫,他就是《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仲景,後世人稱其為「醫聖」。
張仲景出生於南陽的一個大家族裡,他的家裡原來本有200多個族人,但隨著疫情不斷發展,張仲景的家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到10年,張家人就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為了根治此病,拯救黎民百姓,張仲景在民間不斷地走訪調查,總結經驗,並將這種疫病,都統一歸結為是傷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