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知道「大楷學顏,小楷學劉」,這裡的「顏」代指顏真卿,而其中的「劉」是指劉春霖。
後期劉春霖就讀於蓮池書院,吳汝綸院長讚賞他在書法上的造詣,曾多次對他表示賞識。
寒窗苦讀數年後,劉春霖順利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晚清官員任用雖然比較混亂,但殿試相對來說還比較公平。
考官們閱完全體考生試卷後,將他和朱汝珍的考卷,同時呈給慈禧太后,讓太后決定狀元之位花落誰家。
朱汝珍的試卷排在劉春霖前面,也許是考官們認為朱汝珍的答案,要更加標準。
有民間傳言稱,慈禧太后在閱卷時也左右為難,慈禧認為這兩個人都比較優秀,字跡也不分上下,朱汝珍的字跡比較清秀,而劉春霖的字跡剛勁有力,看起來賞心悅目。
就在這時,慈禧突然看到第一張試卷的署名是朱汝珍,這不禁讓她想起了自己的「死對頭」珍妃,一怒之下慈禧直接撕毀了這張試卷。
反觀劉春霖的名字,慈禧認為「春」代表了吉兆,將會保佑大清長盛不衰,而「霖」也通常用於「久旱逢甘霖」,大清的一些地區正需要一場「春霖」。
就這樣,劉春霖順利成為中國史上最後一名狀元。
有人說,劉春霖中狀元主要就是因為他的字跡和名字,這種說法其實也是比較片面的。假如他沒有真才實學,他的試卷或許都不會出現在慈禧面前,何談當上狀元呢?
後世看到劉春霖殿試試卷真跡後,都表示很驚嘆,這種字跡與如今的印刷體相似,當然這張試卷只是劉春霖年輕時的作品,難以想像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他的書法造詣將會達到怎樣的水平。
書法特點
受大環境影響,中狀元前劉春霖的字體,與清朝盛行的館閣體相似,而館閣體最注重工整,字與字之間間距相當,這也是他試卷真跡堪比印刷體的原因。
中狀元後,他逐漸擺脫了科舉制的束縛,開始創造自己的書法風格。
館閣體通常比較方,看起來中規中矩,劉春霖在此基礎上將字跡改為以瘦長為主,平添了幾分飄逸。
館閣體
正規的館閣體,通常橫成排豎成列,且筆畫之間通常不會有連體,這就很容易給人一種呆板的印象。
劉春霖則不會拘泥於這些條條框框,整篇真跡字字靈動,連在一起又會毫無違和感,給人一種視覺盛宴的感受。
除此之外,劉春霖還改變了館閣體墨色均等的習慣,在書寫過程中,他更注重美感,對落筆輕重,筆畫粗細等都會仔細斟酌,通常他起筆收筆墨色都會比較重,中間就會相對較輕。